|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 1.2 前人研究成果 | 第9-13页 |
| 1.3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 1.3.1 个案的选择 | 第13-14页 |
| 1.3.2 概念的操作化 | 第14页 |
| 1.3.3 研究资料的获取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邻里关系 | 第16-27页 |
| 2.1 人口结构的转变与邻里关系 | 第16-20页 |
| 2.1.1 邻里规模的扩大导致社区整体亲密度降低 | 第16-17页 |
| 2.1.2 邻里异质性的增加导致群体内部的分化 | 第17-20页 |
| 2.2 生活空间布局的转变与邻里关系 | 第20-24页 |
| 2.2.1 居住空间布局的转变 | 第20-22页 |
| 2.2.2 对他人的“知”给“不知”留下空间—邻里交往中隐私意识的增强 | 第22-23页 |
| 2.2.3 水泥森林中的“后乡村”生活—邻里交往欲望的残存 | 第23-24页 |
| 2.3 邻里交往的代际分异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职场中的邻里关系 | 第27-32页 |
| 3.1 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 | 第27页 |
| 3.2 求职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邻里 | 第27-28页 |
| 3.3 工厂中的邻里初级群体 | 第28-32页 |
| 第四章 仪式中的邻里关系 | 第32-38页 |
| 4.1 丧葬仪式中农民原初的邻里交往 | 第32-35页 |
| 4.1.1 邻里间人情交往的方式 | 第32-34页 |
| 4.1.2 邻里间人情交往的原则 | 第34-35页 |
| 4.2 农民失地后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中断 | 第35-36页 |
| 4.3 丧葬仪式中人情交往的中断对邻里关系的影响 | 第36-38页 |
| 4.3.1 邻里间情感交流的减少 | 第36页 |
| 4.3.2 邻里依赖度的降低 | 第36-37页 |
| 4.3.3 邻里关系再生产的受阻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节日中的邻里关系 | 第38-44页 |
| 5.1 春节中的邻里交往 | 第38-40页 |
| 5.1.1 蒸年糕习俗的消失 | 第38-39页 |
| 5.1.2 邻里拜年范围的缩小 | 第39页 |
| 5.1.3 庙会参与度的降低 | 第39-40页 |
| 5.2 端午节中的邻里互动 | 第40-41页 |
| 5.2.1 邻里互助包粽子习俗的衰弱 | 第40-41页 |
| 5.2.2 斗百草游戏的消亡 | 第41页 |
| 5.3 节日中邻里关系的变化 | 第41-44页 |
| 5.3.1 传统权威关系的解构 | 第41-42页 |
| 5.3.2 人际关系的外移 | 第42页 |
| 5.3.3 邻里共同意识的弱化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44-46页 |
| 6.1 邻里关系呈现“局部强化,整体弱化”的局面 | 第44页 |
| 6.2 邻里交往正逐渐由“全面介入”转向“有限介入” | 第44页 |
| 6.3 失地农民在矛盾的心态下迈向现代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