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比较研究法 | 第11-12页 |
(二) 综合研究法 | 第12页 |
(三)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概述 | 第13-18页 |
一、 信贷的概念 | 第13页 |
二、 绿色信贷的概念 | 第13-14页 |
三、 绿色信贷制度的基础--赤道原则 | 第14-17页 |
(一) 赤道原则概述 | 第14-15页 |
(二) 赤道原则内容和适用范围 | 第15-16页 |
(三) 赤道原则在中国 | 第16-17页 |
四、 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4页 |
一、 我国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二、 我国绿色信贷法律制度实施中的缺陷 | 第19-24页 |
(一) 绿色信贷制度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第20-21页 |
(二) 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实施标准 | 第21-22页 |
(三) 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法律激励机制 | 第22页 |
(四) 地方经济发展与推定绿色信贷政策的矛盾 | 第22-23页 |
(五) 缺乏银行违规贷款惩罚机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国外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考察及其启示 | 第24-32页 |
一、 国外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24-29页 |
(一) 美国的绿色信贷制度 | 第24-26页 |
(二) 英国的绿色信贷制度 | 第26-27页 |
(三) 德国的绿色信贷制度 | 第27-28页 |
(四) 加拿大的绿色信贷制度 | 第28-29页 |
二、 国外绿色信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2页 |
(一) 明确环境责任的承担主体 | 第29页 |
(二) 明确绿色信贷环境标准规范体系 | 第29-30页 |
(三) 完善绿色信贷配套激励约束机制 | 第30页 |
(四) 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 第32-44页 |
一、 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建立 | 第32-37页 |
(一) 绿色信贷立法的指导原则 | 第32-33页 |
(二) 绿色信贷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3-37页 |
二、 我国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健全 | 第37-44页 |
(一) 完善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制度 | 第37-39页 |
(二) 建立绿色信贷实施环境标准体系 | 第39-41页 |
(三) 完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实施激励制度 | 第41-42页 |
(四) 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 第42-43页 |
(五) 完善绿色信贷实施责任机制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