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1.1 背景研究及问题提出 | 第13-17页 |
| 1.1.1 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 第13-15页 |
| 1.1.2 建筑工业化 | 第15-16页 |
| 1.1.3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系 | 第16-17页 |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19页 |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页 |
| 1.5 课题来源 | 第19-20页 |
| 第2章 基于一般系统论的现代建造体系 | 第20-25页 |
| 2.1 一般系统理论回顾 | 第20-21页 |
| 2.2 科学系统与建筑科学体系 | 第21-22页 |
| 2.3 现代建造体系 | 第22-25页 |
| 2.3.1 现代常规建造体系与非常规建造体系 | 第22-23页 |
| 2.3.2 非常规建筑材料与技术 | 第23-25页 |
| 第3章 竹结构建筑体系 | 第25-47页 |
| 3.1 竹结构建筑体系的研究价值 | 第25-29页 |
| 3.1.1 竹材的文化特性 | 第25-26页 |
| 3.1.2 竹材的艺术表现力 | 第26-28页 |
| 3.1.3 竹材的绿色、可持续性 | 第28-29页 |
| 3.2 竹结构体系中材料与技术发展 | 第29-32页 |
| 3.2.1 原竹材料的发展 | 第29-30页 |
| 3.2.2 现代技术下的新型竹材 | 第30-32页 |
| 3.3 现代竹结构体系的构造与连接技术 | 第32-37页 |
| 3.3.1 原竹结构构造节点 | 第32-36页 |
| 3.3.2 复合竹结构构造节点 | 第36-37页 |
| 3.4 传统竹结构建筑体系 | 第37-38页 |
| 3.5 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 | 第38-46页 |
| 3.5.1 现代原竹结构建筑体系 | 第39-44页 |
| 3.5.2 现代集成竹材建筑体系 | 第44-46页 |
| 3.6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现代竹结构体系的研究模式 | 第47-60页 |
| 4.1 影响现代竹结构建筑系统发展的内部因素 | 第47-50页 |
| 4.1.1 系统中建筑与结构的关系 | 第47-48页 |
| 4.1.2 系统中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关系 | 第48-49页 |
| 4.1.3 系统中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关系 | 第49页 |
| 4.1.4 建筑师和工程师对材料与技术的作用和影响机制 | 第49-50页 |
| 4.2 影响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发展的外部因素 | 第50-57页 |
| 4.2.1 环境因素 | 第50-52页 |
| 4.2.2 经济因素 | 第52-54页 |
| 4.2.3 科学技术因素 | 第54-55页 |
| 4.2.4 社会文化因素 | 第55-56页 |
| 4.2.5 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的发展趋势 | 第56-57页 |
| 4.3 现代竹结构体系的研究模式 | 第57-60页 |
| 4.3.1 降低构造与施工的复杂性 | 第57-58页 |
| 4.3.2 缩小与常规建筑体系的差异性 | 第58页 |
| 4.3.3 缩小材料与技术应用的时间性 | 第58-60页 |
| 第5章 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的应用途径 | 第60-65页 |
| 5.1 现代竹结构体系的应用途径 | 第60-64页 |
| 5.1.1 绿色生态建筑体系 | 第60-62页 |
| 5.1.2 现代技术下的地域性建筑 | 第62-63页 |
| 5.1.3 抗震建筑 | 第63-64页 |
| 5.2 现代竹结构建筑体系的发展模式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72-73页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