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4-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 研究流程与框架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化与文化再造 | 第17-23页 |
2.1 文化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 文化的类别 | 第18页 |
2.3 文化元素再造的思想与方法 | 第18-22页 |
2.3.1 什么是再造 | 第19页 |
2.3.2 再造的意义 | 第19-21页 |
2.3.3 产品中文化再造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隐喻学的文化元素再造 | 第23-33页 |
3.1 隐喻学 | 第23-27页 |
3.1.1 什么是隐喻 | 第23-25页 |
3.1.2 隐喻的功能 | 第25-27页 |
3.2 设计中的隐喻 | 第27-31页 |
3.2.1 广告设计中的隐喻 | 第27-28页 |
3.2.2 界面设计中的隐喻 | 第28-30页 |
3.2.3 产品设计中的隐喻 | 第30-31页 |
3.3 隐喻在文化元素再造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隐喻辅助产品中文化元素再造的方法和实现 | 第33-44页 |
4.1 基于义素分析的隐喻方法 | 第33-36页 |
4.1.1 义素分析法 | 第33-35页 |
4.1.2 义素分析隐喻法与再造设计 | 第35-36页 |
4.2 活动隐喻模型 | 第36-37页 |
4.3 基于隐喻的情感化交互设计 | 第37-42页 |
4.3.1 情感和情感的产生 | 第37-38页 |
4.3.2 情感化设计 | 第38-40页 |
4.3.3 基于隐喻的交互设计 | 第40-42页 |
4.4 信息技术实现文化元素再造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旅游产品的文化元素再造 | 第44-73页 |
5.1 旅游文化产品及特点 | 第44-46页 |
5.1.1 主题鲜明 | 第44-45页 |
5.1.2 艺术价值 | 第45页 |
5.1.3 情感化 | 第45页 |
5.1.4 互动性 | 第45-46页 |
5.2 设计对象 | 第46-47页 |
5.2.1 桌面加湿器 | 第46页 |
5.2.2 杭州城市文化 | 第46-47页 |
5.3 实验一:再造元素聚焦 | 第47-52页 |
5.3.1 列举文化类别 | 第47页 |
5.3.2 分类发散 | 第47-48页 |
5.3.3 元素聚焦实验 | 第48-52页 |
5.4 案例一:“忆江南”——西湖龙井茶文化元素再造 | 第52-60页 |
5.4.1 西湖龙井茶文化 | 第52页 |
5.4.2 词汇发散 | 第52-53页 |
5.4.3 义素分析发想法 | 第53-56页 |
5.4.4 活动隐喻理论的应用 | 第56-58页 |
5.4.5 技术预实现 | 第58-60页 |
5.4.6 设计总结 | 第60页 |
5.5 案例二:“花雾”——西湖特色植物(荷,自“曲院风荷”)文化元素再造 | 第60-72页 |
5.5.1 西湖特色植物文化 | 第60-61页 |
5.5.2 词汇发散及义素发想 | 第61-65页 |
5.5.3 活动隐喻理论的应用 | 第65-66页 |
5.5.4 技术实现 | 第66-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取得的成果 | 第73页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附录一:杭州城市文化代表元素调查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