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有机疏散过程中我国大城市及其新城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概念界定第12-14页
        1.2.1 有机疏散理论第12-13页
        1.2.2 新城的概念第13页
        1.2.3 大城市的规模界定第13-14页
    1.3 相关理论和概念对比第14-18页
        1.3.1 有机疏散和有机集中第14-15页
        1.3.2 有机疏散理论和生态城市规划第15-16页
        1.3.3 有机疏散论和功能混合论第16页
        1.3.4 新城和类新城第16-17页
        1.3.5 新城和卫星城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的建立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2 国外相关实践和研究综述第20-30页
    2.1 有机疏散理论的发展历程第20-22页
    2.2 六种新城模式第22-26页
    2.3 国际新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第26-30页
3 我国大城市及其新城的发展现状第30-36页
    3.1 我国大城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3.1.1 人口膨胀第30页
        3.1.2 资源短缺第30-31页
        3.1.3 环境污染第31页
        3.1.4 交通拥堵第31-32页
        3.1.5 城市贫困病第32页
    3.2 我国新城出现的目的和作用第32-33页
        3.2.1 疏散主城人口第32页
        3.2.2 改善居住条件第32-33页
        3.2.3 调整产业布局第33页
        3.2.4 提升生活品质第33页
    3.3 我国的城市发展与有机疏散理论结合的历史第33-35页
    3.4 我国新城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4 大城市的有机疏散及新城的建设策略研究第36-51页
    4.1 大城市空间内部的自我疏散第36-37页
        4.1.1 平面型疏散第36页
        4.1.2 立体型疏散第36-37页
    4.2 大城市向区域空间的有机疏散第37-38页
        4.2.1 向城镇体系的中小城市疏散第37页
        4.2.2 向城乡系统的有机疏散第37-38页
    4.3 主城的疏散与新城的成长演替共生第38-40页
        4.3.1 新城的功能成长与主城的功能疏散共生第38-39页
        4.3.2 新城的产业成长与主城的产业疏散共生第39-40页
    4.4 大城市有机疏散过程中新城的建设策略第40-46页
        4.4.1 新城的功能定位——“副城”第40页
        4.4.2 新城到主城的适中距离第40-41页
        4.4.3 新城的最优化规模第41-43页
        4.4.4 新城建设的原则第43-46页
    4.5 未来最可能影响我国大城市及新城建设的若干因素第46-51页
        4.5.1 社会性的影响因素第46-47页
        4.5.2 交通条件的变化第47-50页
        4.5.3 控制城市蔓延的措施和作用第50-51页
5 北京市及其新城建设的实证分析第51-60页
    5.1 北京新城的发展阶段第51-52页
        5.1.1 20 世纪 50 年代未到 80 年代初——分散集团式新城布局第51页
        5.1.2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巾后期的卫星城升级整合第51-52页
        5.1.3 进入 2l 世纪——重点建设新城的阶段第52页
    5.2 北京市新城的发展存在的重难点问题第52-54页
        5.2.1 新城在发展机遇和居住环境上处于相对劣势第52-53页
        5.2.2 新城的产业发展将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第53页
        5.2.3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加大北京的就业压力第53-54页
        5.2.4 新城的服务功能仍需要依赖中心城第54页
    5.3 对未来北京及其新城发展的建议第54-60页
        5.3.1 疏散和保护老城区第54-55页
        5.3.2 疏散中心城市的叠加功能第55页
        5.3.3 以快速公共交通为导向,促进主城和新城的共同发展第55-57页
        5.3.4 新城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第57-58页
        5.3.5 加强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副城”地位名符其实第58-60页
6 结论和展望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1.1 本文的结论第60页
        6.1.2 本文的创新点第60-61页
        6.1.3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61页
    6.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6-67页
作者简历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PGA的CZT核探测器的数据采集系统
下一篇:江南村落景观文化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