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44页 |
1.1 红藻概述 | 第12-16页 |
1.1.1 江蓠科海藻简介 | 第13-14页 |
1.1.2 真江蓠简介 | 第14-16页 |
1.2 线粒体 | 第16-35页 |
1.2.1 线粒体起源 | 第16-17页 |
1.2.2 线粒体基因组 | 第17-19页 |
1.2.3 藻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4 绿藻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0-21页 |
1.2.5 灰藻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1页 |
1.2.6 红藻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1-22页 |
1.2.7 棕色藻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2-23页 |
1.2.8 粘孢子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3页 |
1.2.9 丝足虫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3页 |
1.2.10 隐藻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3-24页 |
1.2.11 定鞭藻门线粒体基因组 | 第24-35页 |
1.3 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手段 | 第35-38页 |
1.3.1 最大似然估计法(ML 法) | 第36页 |
1.3.2 简约法(MP 法) | 第36-37页 |
1.3.3 邻接法(NJ 法) | 第37页 |
1.3.4 贝叶斯法(BI 法) | 第37-38页 |
1.4 囊泡藻界假说 | 第38-44页 |
1.4.1 囊泡藻界类群 | 第39-41页 |
1.4.2 目前的囊泡藻界假说体系 | 第41-44页 |
2 江蓠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第44-8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4-4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2.3.1 真江蓠总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46-47页 |
2.3.2 真江蓠线粒体基因组引物设计 | 第47页 |
2.3.3 PCR 扩增及琼脂糖检测 | 第47-48页 |
2.3.4 PCR 产物序列测定 | 第48页 |
2.3.5 序列克隆测序 | 第48-49页 |
2.3.6 序列结果分析 | 第49页 |
2.3.7 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功能注释及结构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2.3.8 系统进化分析 | 第50-5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51-81页 |
2.4.1 DNA 提取检测结果 | 第51页 |
2.4.2 线粒体基因组引物设计 | 第51-52页 |
2.4.3 PCR 扩增结果检测 | 第52页 |
2.4.4 线粒体基因组功能注释 | 第52-60页 |
2.4.5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60-74页 |
2.4.6 真江蓠线粒体基因组比较 | 第74-75页 |
2.4.7 重叠基因及转录终止区发卡结构 | 第75-76页 |
2.4.8 系统进化分析 | 第76-81页 |
3 讨论 | 第81-86页 |
3.1 江蓠属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 第81-83页 |
3.2 线粒体基因组中的重叠基因现象 | 第83-84页 |
3.3 线粒体基因组的构型 | 第84-85页 |
3.4 线粒体的进化 | 第85-86页 |
4 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附录 | 第99-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历 | 第11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