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2-13页 |
| (四) 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基础内容 | 第14-20页 |
| (一) 涵义 | 第14页 |
| (二) 特征 | 第14-16页 |
| 1. 本质特征 监督性质的民主性 | 第14-15页 |
| 2. 程序特征 监督机制的独立性 | 第15页 |
| 3. 价值特征 监督功能的预防性 | 第15页 |
| 4. 职能特征 监督方式的多样性 | 第15-16页 |
| (三) 性质定位 | 第16-18页 |
| 1. 权力属性的权利性监督 | 第16页 |
| 2. 内部性特征的外部监督 | 第16-17页 |
| 3. 实体性内容的程序监督 | 第17-18页 |
| (四) 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的作用 | 第18-20页 |
| 1. 推进民主法治进程 | 第18页 |
| 2. 增强司法公信力 | 第18-19页 |
| 3. 促进司法公正 | 第19页 |
| 4. 充分有效地保障人权 | 第19-20页 |
|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运行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0-27页 |
|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运行现状 | 第20-23页 |
| 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 | 第20-21页 |
| 2.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运行 | 第21-23页 |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 1. 相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不足 | 第23-24页 |
| 2. 选任制度不合理 | 第24页 |
| 3. 监督权定位不明确 | 第24-25页 |
| 4. 监督效力不足 | 第25-26页 |
| 5. 缺乏有力支持 | 第26-27页 |
| 三、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对策分析 | 第27-37页 |
| (一) 建立人民监督员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27-28页 |
| 1. 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 | 第27页 |
| 2. 与遵守办案时限的关系 | 第27页 |
| 3. 与加强内部制约的关系 | 第27页 |
| 4. 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 第27-28页 |
| 5. 人民监督员意见与人民检察院决定之间的关系 | 第28页 |
| (二) 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对策 | 第28-37页 |
| 1. 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 | 第29页 |
| 2. 规定选任制度 | 第29-31页 |
| (1) 选任条件 | 第30页 |
| (2) 监督员的产生 | 第30-31页 |
| 3. 明确监督范围 | 第31-34页 |
| 4. 强化监督程序与监督权力 | 第34-35页 |
| 5. 加强物质保障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附录 | 第40-42页 |
| 后记 | 第42-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