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汉奸形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汉奸”变迁史 | 第8页 |
1.2 汉奸形象研究现状、意义与创新 | 第8-11页 |
2 现当代文学汉奸形象类型分析 | 第11-23页 |
2.1 脸谱化的书写和苍白的丑恶体 | 第11-14页 |
2.1.1 预设的出场 | 第11-12页 |
2.1.2 丑陋的行为 | 第12-13页 |
2.1.3 陪衬的地位 | 第13-14页 |
2.2 否定的美质和复杂的统一体 | 第14-19页 |
2.2.1 复杂的汉奸性格 | 第15-17页 |
2.2.2 真实的细节与心理描写 | 第17-18页 |
2.2.3 固有的文化劣根 | 第18-19页 |
2.3 作为中性人物形象的“汉奸” | 第19-23页 |
2.3.1 操守:残存的民族情怀 | 第19-20页 |
2.3.2 人性:未泯的人类良知 | 第20-21页 |
2.3.3 命运:无力的乱世浮萍 | 第21-23页 |
3 不同汉奸形象的塑造成因 | 第23-35页 |
3.1 汉奸形象塑造的历史文化因素 | 第23-25页 |
3.1.1 国家民族意识 | 第23-24页 |
3.1.2 历史发展现实 | 第24-25页 |
3.2 脸谱化的汉奸形象塑造成因 | 第25-30页 |
3.2.1 文艺政治化与组织化 | 第25-27页 |
3.2.2 作品通俗化与戏谑化 | 第27-28页 |
3.2.3 大众心理预设与阅读习惯 | 第28-30页 |
3.3 复杂的汉奸形象塑造成因 | 第30-35页 |
3.3.1 引发汉奸行为的因素是复杂的 | 第30-31页 |
3.3.2 “文学是人学” | 第31-33页 |
3.3.3 文学的艺术真实性 | 第33-35页 |
4 新时期汉奸形象塑造的发展与歧途 | 第35-42页 |
4.1 新时期汉奸形象塑造的突破 | 第35-36页 |
4.2 汉奸形象塑造突破的原因 | 第36-39页 |
4.2.1 文学艺术自身规律发展的结果 | 第37-38页 |
4.2.2 市场化创作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汉奸形象塑造的歧途——“横店现象”的反思 | 第39-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