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stl2的精细定位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1.1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与来源 | 第10-15页 |
1.1.1 叶色突变体的表型和分类 | 第10-11页 |
1.1.2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第11-15页 |
1.2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机制 | 第15-16页 |
1.2.1 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水稻叶色突变体 | 第15-16页 |
1.2.2 由细胞质控制的叶色突变体 | 第16页 |
1.3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降解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3.1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 第16-21页 |
1.3.2 叶绿素的降解 | 第21-23页 |
1.4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克隆进展及分子机制 | 第23-28页 |
1.4.1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克隆进展 | 第23-24页 |
1.4.2 叶绿素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 | 第24-25页 |
1.4.3 叶绿素降解途径的相关基因 | 第25页 |
1.4.4 叶绿体蛋白相关基因 | 第25-27页 |
1.4.5 血红素合成与降解相关的基因 | 第27页 |
1.4.6 其它色素生物代谢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 第27-28页 |
1.4.7 其它途径的基因突变 | 第28页 |
1.5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 第28-31页 |
1.5.1 水稻叶色突变体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利用 | 第28-30页 |
1.5.2 水稻叶色突变体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 第30-3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2.1.2 实验室常用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2.2.1 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33页 |
2.2.2 叶绿体发育的电镜观察 | 第33页 |
2.2.3 水稻叶片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2.4 PCR反应 | 第34-35页 |
2.2.5 DNA片段的电泳检测、纯化回收 | 第35-36页 |
2.2.6 Taq酶的制备 | 第36-38页 |
3 基因克隆和生理分析 | 第38-41页 |
3.1 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38页 |
3.2 基因的初定位和连锁分析 | 第38页 |
3.3 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8页 |
3.4 候选基因的预测及测序 | 第38-39页 |
3.5 白条叶突变体stl2的生理分析 | 第39-41页 |
3.5.1 温度梯度实验 | 第39-40页 |
3.5.2 PEG梯度胁迫实验 | 第40页 |
3.5.3 NaCl梯度胁迫实验 | 第40-41页 |
4. 结果和分析 | 第41-53页 |
4.1 表型分析 | 第41-42页 |
4.2 透射电镜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3 遗传分析及初定位 | 第43-44页 |
4.4 精细定位及测序 | 第44-49页 |
4.5 温度梯度实验 | 第49-50页 |
4.6 PEG梯度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7 NaCl梯度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3-54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讨论 | 第53页 |
5.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附录A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附录B 实验室常用试剂配方 | 第65-68页 |
附录C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