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9-10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4.1 钴酸锂 | 第12-13页 |
1.4.2 三元材料 | 第13-15页 |
1.4.3 富锂锰基 | 第15-17页 |
1.4.4 磷酸铁锂 | 第17-19页 |
1.5 氟化铁正极材料 | 第19-29页 |
1.5.1 FeF_3的基本性质 | 第20-22页 |
1.5.2 设计纳米结构的FeF_3材料 | 第22-24页 |
1.5.3 构建FeF_3/导电材料复合物 | 第24-26页 |
1.5.4 扩展FeF_3的晶体结构 | 第26-29页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3 结构测试与表征 | 第33-34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3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3页 |
2.3.3 Raman光谱测试 | 第33-34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4页 |
2.3.5 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 | 第34页 |
2.3.6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A-DSC)测试 | 第34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37页 |
2.4.1 制备测试极片 | 第34-35页 |
2.4.2 组装扣式电池 | 第35页 |
2.4.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5页 |
2.4.4 组装三电极电池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35-37页 |
第3章 液相法制备FeF_3·0.33H_2O | 第37-55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3页 |
3.2.1 优化合成条件 | 第39-41页 |
3.2.2 探讨反应机理 | 第41-43页 |
3.3 Fe F_3·0.33H_2O纳米球 | 第43-49页 |
3.3.1 煅烧温度 | 第43-46页 |
3.3.2 形貌及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7-49页 |
3.4 氟化铁纳米片 | 第49-54页 |
3.4.1 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49-51页 |
3.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分层级介孔FeF_3·0.33H_2O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4.2.1 合成温度对FeF_3·0.33H_2O形貌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反应机理讨论 | 第57-58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58-65页 |
4.3.1 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58-61页 |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1-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FeF_3·0.33H_2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7-79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8-71页 |
5.2.1 合成FeF_3·0.33H_2O@GO复合材料 | 第68页 |
5.2.2 高温还原FeF_3·0.33H_2O@GO | 第68-71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71-77页 |
5.3.1 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71-73页 |
5.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3-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