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写名词表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9012A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1.1 9012A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控制 | 第14-15页 |
1.1.2 9012A不育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定位 | 第15-16页 |
1.1.3 9012A雄性不育的形成 | 第16-17页 |
1.2 叶绿体内膜蛋白转运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1.2.1 叶绿体内膜转运子的传统认识 | 第17-20页 |
1.2.1.1 Tic110的发现 | 第17-18页 |
1.2.1.2 Tic40的发现 | 第18页 |
1.2.1.3 Tic20的发现 | 第18-19页 |
1.2.1.4 叶绿体内膜转运子Tic的传统模型 | 第19-20页 |
1.2.2 叶绿体内膜转运子的新认识 | 第20-23页 |
1.2.2.1 叶绿体内膜上以Tic20为核心的 1 MDa转运复合体的发现 | 第20页 |
1.2.2.2 1-MDa转运复合体的功能分析 | 第20-21页 |
1.2.2.3 修正的叶绿体内膜蛋白转运模型 | 第21-23页 |
1.2.3 Tic40可能与质体内脂类合成相关 | 第23-24页 |
1.3 嵌合基因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第24-27页 |
1.3.1 嵌合基因的形成 | 第24-25页 |
1.3.2 嵌合基因能够产生新的功能 | 第25-27页 |
1.4 甘蓝型油菜基因图位克隆最新进展 | 第27-30页 |
1.4.1 质量性状控制基因克隆 | 第27-28页 |
1.4.2 数量性状控制基因克隆 | 第28页 |
1.4.3 甘蓝型油菜基因图位克隆参考基因组 | 第28-30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31-3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 遗传定位群体分析 | 第31页 |
3.3 BAC克隆文库的筛选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31-33页 |
3.3.1 BAC文库构建 | 第31-32页 |
3.3.2 目标BAC克隆的鉴定 | 第32-33页 |
3.4 候选BAC克隆测序 | 第33页 |
3.5 候选基因预测与同源比对 | 第33-34页 |
3.6 分子标记开发和分析 | 第34页 |
3.7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4-35页 |
3.7.1 载体与菌株 | 第34页 |
3.7.2 转基因受体材料 | 第34页 |
3.7.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3.7.4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受体遗传转化 | 第35页 |
3.7.4.1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35页 |
3.7.4.2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 | 第35页 |
3.8 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 | 第35-36页 |
3.8.1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35-36页 |
3.8.2 转基因植株的育性观察 | 第36页 |
3.8.2.1 转基因拟南芥的育性观察 | 第36页 |
3.8.2.2 转基因甘蓝型油菜的育性观察 | 第36页 |
3.9 细胞学切片观察 | 第36页 |
3.10 BnaA7.mtHSP701like基因表达分析 | 第36-37页 |
3.10.1 RT-PCR分析检测BnaA7.mtHSP701like基因表达 | 第36-37页 |
3.10.2 原位杂交检测BnaA7.mtHSP701like基因表达 | 第37页 |
3.11 蛋白亚细胞定位实验 | 第37-3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8-63页 |
4.1 BAC文库构建及目标克隆鉴定 | 第38-44页 |
4.1.1 BAC文库构建 | 第38-39页 |
4.1.2 目标BAC克隆筛选 | 第39-44页 |
4.1.2.1 BAC文库质粒提取 | 第39-40页 |
4.1.2.2 目标BAC克隆PCR鉴定 | 第40-44页 |
4.2 BnRf位点恢复基因精细定位 | 第44-47页 |
4.2.1 BnRf候选区间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分析 | 第44-45页 |
4.2.2 根据序列差异开发分子标记 | 第45页 |
4.2.3 交换单株筛选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 不育基因BnRf~b的克隆 | 第47-52页 |
4.3.1 候选基因分析 | 第47-48页 |
4.3.2 候选基因功能验证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4.3.3 不育基因功能验证 | 第49-52页 |
4.3.3.1 不育基因转化拟南芥 | 第50页 |
4.3.3.2 不育基因导致的拟南芥雄性不育能够被BnMs3恢复育性 | 第50-51页 |
4.3.3.3 不育基因转化油菜临保系 | 第51页 |
4.3.3.4 恢复系中等位基因功能研究 | 第51-52页 |
4.4 BnaA7.mtHSP701like基因功能研究 | 第52-55页 |
4.4.1 BnaA7.mtHSP701like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4.4.2 BnaA7.mtHSP701like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53页 |
4.4.3 BnaA7.mtHSP701like时空表达模式研究 | 第53-55页 |
4.5 绒毡层分泌功能的细胞学观察 | 第55-58页 |
4.5.1 花药胼胝质染色观察 | 第55-56页 |
4.5.2 花药脂质染色观察 | 第56-58页 |
4.6 不育材料中绒毡层细胞PCD过程异常 | 第58-60页 |
4.6.1 绒毡层PCD过程细胞学观察 | 第58-59页 |
4.6.2 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 | 第59-60页 |
4.7 BnaA7.mtHSP701like基因进化分析 | 第60-63页 |
5 讨论 | 第63-70页 |
5.1 利用目标基因型单株构建BAC文库促进了不育基因克隆 | 第63-64页 |
5.2 恢复基因BnRf a与不育基因BnRf~b可能非等位 | 第64页 |
5.3 绒毡层PCD延迟导致 9012A产生雄性不育 | 第64-66页 |
5.4 BnaA7.mtHSP701like基因影响质体发育 | 第66-67页 |
5.5 BnaA7.mtHSP701like基因在芸薹属作物中的遗传进化 | 第67-68页 |
5.6 本研究创造的不育拟南芥对绒毡层发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1 本实验中所用到的相关引物的详细信息 | 第83-87页 |
附录2 候选区间预测开放阅读框(ORF)在十字花科植物参考基因组上的同源比对分析结果 | 第87-88页 |
附录3 BAC文库质粒提取方法 | 第88-93页 |
附录4 筛选BAC文库中目标克隆PCR反应体系 | 第93-94页 |
附录5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相关反应体系 | 第94-95页 |
附录6 不育基因转化油菜产生花叶表型 | 第95-96页 |
附录7 作者简介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