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区城开放式创新与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14-17页 |
1.1.1现实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5-16页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第17-21页 |
1.2.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2.4 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4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开放式创新研究综述 | 第24-42页 |
2.1 传统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及述评 | 第24-27页 |
2.1.1 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1.2 对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的简评 | 第27页 |
2.2 创新对象选择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27-31页 |
2.2.1 创新DNA的角度 | 第27-29页 |
2.2.2 资源要素异质性角度 | 第29-31页 |
2.2.3 对创新对象选择的研究述评 | 第31页 |
2.3 区域开放式创新对象选择研究的新角度 | 第31-37页 |
2.3.1 邻近性的起源 | 第32-33页 |
2.3.2 邻近性的概念 | 第33-34页 |
2.3.3 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 | 第34-37页 |
2.4 开放式创新的资源共享度研究及述评 | 第37-41页 |
2.4.1 开放度的研究 | 第37-39页 |
2.4.2 资源共享度的研究 | 第39-41页 |
2.4.3 共享度研究述评 | 第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 | 第42-56页 |
3.1 移动互联的发展 | 第42-47页 |
3.1.1 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 | 第42-43页 |
3.1.2 互联网时代的传统行业的发展 | 第43-44页 |
3.1.3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创新 | 第44页 |
3.1.4 互联网思维的发展 | 第44-47页 |
3.2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 第47-50页 |
3.2.1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 | 第47页 |
3.2.2 个性化、碎片化和定制化需求的发展 | 第47-48页 |
3.2.3 开放、参与、协作的价值观 | 第48页 |
3.2.4 互联网背景下新业态的发展 | 第48-49页 |
3.2.5 智能互联和云制造的发展 | 第49-50页 |
3.2.6 互联网的运算效应 | 第50页 |
3.3 互联网背景下的共享 | 第50-55页 |
3.3.1 从共享到共享经济 | 第50-52页 |
3.3.2 中国互联网背景下共享经济的发展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资源共享 | 第56-70页 |
4.1 创新中的传统资源共享 | 第56-62页 |
4.1.1 科技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 第56-57页 |
4.1.2 创新资源的共享 | 第57-59页 |
4.1.3 我国创新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4.1.4 开放式创新的资源共享 | 第60-62页 |
4.2 互联网背景下的资源共享 | 第62-65页 |
4.2.1 社交化生产的出现 | 第63页 |
4.2.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第63-64页 |
4.2.3 数据化和平台化 | 第64-65页 |
4.3 互联网对开放式创新的新挑战 | 第65-68页 |
4.3.1 三种主要创新模式对比 | 第65-67页 |
4.3.2 互联网对开放式创新的挑战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邻近性对区域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70-8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70-72页 |
5.1.1 实践背景 | 第70页 |
5.1.2 理论背景 | 第70-72页 |
5.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72-74页 |
5.2.1 地理邻近性与创新的关系 | 第72页 |
5.2.2 组织邻近性与创新的关系 | 第72-73页 |
5.2.3 认知邻近性与创新的关系 | 第73页 |
5.2.4 邻近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 第73-74页 |
5.3 实证研究 | 第74-77页 |
5.3.1 指标测度和数据来源 | 第74-75页 |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75-76页 |
5.3.3 数据对假设的验证 | 第76-77页 |
5.4 结果与政策启示 | 第77-79页 |
5.4.1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讨论 | 第77-78页 |
5.4.2 政策启示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资源共享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80-88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80-82页 |
6.1.1 实践背景 | 第80-81页 |
6.1.2 理论背景 | 第81-82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82-84页 |
6.2.1 资源共享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82-83页 |
6.2.2 邻近性的调节作用 | 第83页 |
6.2.3 开放度的调节作用 | 第83-84页 |
6.3 实证分析 | 第84-85页 |
6.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84页 |
6.3.2 研究对象和指标测度的选择 | 第84-85页 |
6.4 实证结果与政策启示 | 第85-87页 |
6.4.1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6.4.2 政策启示 | 第86-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区域开放式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 第88-98页 |
7.1 区域之间资源共享前的准备 | 第88-91页 |
7.1.1 资源共享的基础 | 第88-89页 |
7.1.2 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 | 第89-90页 |
7.1.3 基于知识产权的“三权”冲突的协调机制 | 第90-91页 |
7.2 资源共享渠道 | 第91-94页 |
7.2.1 资源共享渠道的前提 | 第91-92页 |
7.2.2 资源共享渠道的保障机制 | 第92-94页 |
7.3 资源共享平台 | 第94-96页 |
7.3.1 资源共享平台的前提 | 第94-95页 |
7.3.2 资源共享平台的保障 | 第95-9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八章 区域开放式创新的资源共享模式 | 第98-110页 |
8.1 区域资源共享对象和程度的选择 | 第98-101页 |
8.1.1 资源共享对象的选择 | 第98-99页 |
8.1.2 资源共享程度的选择 | 第99-101页 |
8.2 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开放式创新的资源共享模式 | 第101-107页 |
8.2.1 基于免费经济的免费共享模式 | 第101-103页 |
8.2.2 基于共享经济的弱共享模式 | 第103-106页 |
8.2.3 基于共享经济的强共享模式 | 第106-107页 |
8.2.4 基于传统产权经济的共享模式 | 第107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10-116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10-113页 |
9.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