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1.1 细胞重编程的发展历史 | 第20-21页 |
1.1.1 体细胞核移植的重编程 | 第20页 |
1.1.2 诱导多能干细胞 | 第20-21页 |
1.2 细胞重编程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第21-28页 |
1.2.1 提高重编程的安全性 | 第21-23页 |
1.2.2 提高重编程的效率 | 第23-26页 |
1.2.3 细胞重编程的机制 | 第26-28页 |
1.3 细胞重编程的应用前景 | 第28-29页 |
1.3.1 疾病模型的构建与疾病机制的研究 | 第28页 |
1.3.2 细胞治疗 | 第28-29页 |
1.3.3 新药研发及筛选 | 第29页 |
1.4 结语 | 第29-31页 |
第2章 实验研究 1:丙戊酸在OSKM慢病毒诱导i PSCs形成中效果的研究 | 第31-43页 |
2.1 材料 | 第31-34页 |
2.1.1 标本来源 | 第31-3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1.3 试剂配制 | 第33-34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2.2 方法 | 第34-38页 |
2.2.1 iPSCs的诱导过程 | 第34-36页 |
2.2.2 出现细胞克隆后进行细胞干性及多能性的鉴定 | 第36-37页 |
2.2.3 β-gal法检测慢病毒处理后宿主细胞衰老 | 第37页 |
2.2.4 统计学分析 | 第37-38页 |
2.3 结果 | 第38-41页 |
2.3.1 丙戊酸提高i PSCs的诱导效率 | 第38-40页 |
2.3.2 丙戊酸抑制重编程导致的细胞衰老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3章 实验研究 2:化学诱导早衰模型的建立以替代OSKM慢病毒诱导后形成的细胞衰老 | 第43-49页 |
3.1 材料 | 第43-44页 |
3.1.1 标本来源 | 第4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2 方法 | 第44-45页 |
3.2.1 MTT法调整硫酸铜浓度 | 第44页 |
3.2.2 统计学分析 | 第44-45页 |
3.3 结果 | 第45-47页 |
3.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4章 实验研究 3:丙戊酸在化学诱导早衰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49-75页 |
4.1 材料 | 第49-54页 |
4.1.1 标本来源 | 第49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4.1.3 试剂配制 | 第50-54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4.2 方法 | 第54-62页 |
4.2.1 β-gal法检测早衰模型中细胞的衰老 | 第54-55页 |
4.2.2 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55-56页 |
4.2.3 RT-PCR检测凋亡通路基因的表达 | 第56-58页 |
4.2.4 Western印记法检测凋亡通路基因的表达 | 第58-61页 |
4.2.5 FACS检测细胞周期 | 第61页 |
4.2.6 统计学分析 | 第61-62页 |
4.3 结果 | 第62-71页 |
4.3.1 丙戊酸抑制细胞衰老 | 第62-65页 |
4.3.2 丙戊酸促进细胞增殖 | 第65-67页 |
4.3.3 丙戊酸下调衰老基因 | 第67-68页 |
4.3.4 丙戊酸降低细胞周期阻滞 | 第68-71页 |
4.4 讨论 | 第71-7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