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依据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9-27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概念 | 第19-20页 |
| ·清洁生产 | 第19-20页 |
| ·农业清洁生产 | 第20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生态控制论 | 第21页 |
| ·农业区域系统观 | 第21-22页 |
|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2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22-24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22-23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 ·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 | 第24页 |
| ·农业生产者的权利和义务 | 第24页 |
| ·公众参与制度与规划制度 | 第24-25页 |
| ·农业清洁生产信息制度 | 第25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交流制度 | 第25页 |
| ·农业清洁产品环境标志制度 | 第25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支持制度 | 第25-26页 |
| ·鼓励和发展农业清洁生产领域的国际合作,防止污染转嫁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国外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浅析 | 第27-33页 |
| ·发达国家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 | 第27-29页 |
| ·美国 | 第27-28页 |
| ·德国 | 第28页 |
| ·荷兰 | 第28-29页 |
| ·日本 | 第29页 |
| ·国际社会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 | 第29-31页 |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议定书 | 第29-30页 |
| ·《斯德哥尔摩公约》 | 第30页 |
| ·《国际清洁生产宣言》 | 第30-31页 |
| ·国外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3页 |
| ·国外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页 |
| ·国外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 ·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33-35页 |
| ·国家立法 | 第33-34页 |
| ·地方立法 | 第34-35页 |
| ·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农业清洁生产理念未得到完整体现 | 第35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5-36页 |
| ·缺乏可操作性 | 第36页 |
| ·缺乏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经济激励机制 | 第36页 |
| ·缺乏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的社会合力机制 | 第36-37页 |
| ·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 ·对农业清洁生产认识上的缺失 | 第37页 |
| ·政府部门管理职责的缺失 | 第37页 |
| ·农业清洁生产经济支持的缺失 | 第37页 |
|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相对滞后 | 第37-38页 |
| ·农业清洁生产信息交流的缺失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我国农业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9-48页 |
| ·政府部门职责制度化 | 第40-41页 |
| ·完善农业清洁生产经济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 ·完善农业清洁生产公众参与制度 | 第42-43页 |
| ·完善农业清洁生产信息服务机制 | 第43-44页 |
| ·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交流制度 | 第44-45页 |
| ·完善农业清洁产品环境标志制度 | 第45-46页 |
| ·建立绿色消费制度 | 第46页 |
| ·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执法和道德建设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