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M8003-5抗条锈性分析和分子作图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9-3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小麦基因组的分子作图 | 第10-12页 |
| ·分子遗传图谱 | 第10页 |
| ·基于分子标记的物理图谱 | 第10-12页 |
| ·在小麦抗条锈研究中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2页 |
| ·小麦的图位克隆技术 | 第12-13页 |
| ·表达序列标签 | 第13页 |
| ·BAC/BIBAC 文库 | 第13-15页 |
| ·小麦中的基因分布:基因富集区和贫乏区 | 第15-16页 |
| ·可变的重组率 | 第16页 |
| ·流式细胞遗传学和显微解剖技术 | 第16-17页 |
| ·小麦基因组测序 | 第17-21页 |
| ·功能基因组学 | 第21-22页 |
| ·RNA 干扰技术的应用 | 第21-22页 |
| ·TILLING 技术 | 第22页 |
| ·比较基因组学 | 第22-23页 |
| ·共线性分析 | 第22-23页 |
| ·表观基因组学 | 第23-24页 |
| ·小麦的异源多倍性和表观基因组学 | 第24页 |
| ·数量性状位点(QTL) 和蛋白质数量位点研究 | 第24-25页 |
| ·关于小麦基因组起源和进化的问题 | 第25-26页 |
| ·A,B 和D 基因组的来源 | 第25-26页 |
| ·驯化过程中的变异 | 第26页 |
| ·基因组学的应用和小麦分子育种 | 第26-27页 |
| ·小麦联合图谱 | 第26-27页 |
| ·标记辅助选择 | 第27页 |
| ·细胞器基因组学 | 第27-28页 |
| ·叶绿体基因组学 | 第28页 |
| ·线粒体基因组学 | 第28页 |
| ·中国条锈病的特点 | 第28-30页 |
| ·关于SSR | 第30-31页 |
| ·开发新的SSR 标记 | 第31页 |
| ·关于黑麦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第33-35页 |
| ·小麦品种 | 第33页 |
| ·条锈菌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苗期抗病性及遗传分析 | 第33页 |
| ·关于分子图谱的构建 | 第33-34页 |
| ·基于SSRs 的PCR 扩增 | 第34-35页 |
| ·引物 | 第34页 |
| ·反应体系 | 第34页 |
| ·PCR 反应程序 | 第34页 |
| ·电泳和银染方法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 ·M8003-5 的抗条锈分析 | 第35-41页 |
| ·关于M8003-5 | 第35页 |
| ·M8003-5 的抗条锈分析 | 第35-36页 |
| ·SSR 标记分析和YrM8003 的分子图谱 | 第36-38页 |
| ·在黄淮麦区主栽品种中检测YrM8003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1-43页 |
| ·小麦基因组的讨论 | 第41页 |
| ·SSR 标记的讨论 | 第41-42页 |
| ·小麦品种M8003-5 结果的讨论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历 | 第5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