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健康运行体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绪论第8-16页
    1.1 问题提出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企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第9-12页
        1.2.2 国外企业健康运行评价研究第12页
    1.3 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第12-14页
        1.3.1 我国企业评价模式第12-13页
        1.3.2 国内企业健康评价研究第13-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第14-16页
2 企业健康相关理念的分析与解读第16-23页
    2.1.企业健康理念的提出第16页
    2.2 医学健康与企业健康第16-20页
    2.3.生态系统健康与企业健康第20-22页
        2.3.1 企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第20-21页
        2.3.2 企业的生态性第21页
        2.3.3 企业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第21-22页
    2.4.小结第22-23页
3 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3-39页
    3.1 我国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发展历程第23页
    3.2 我国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发展现状第23-25页
        3.2.1 宏观环境分析第23-24页
        3.2.2 行业环境分析第24-25页
    3.3 影响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发展的因素第25-26页
        3.3.1 工程设计类企业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第25页
        3.3.2 工程设计类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差第25页
        3.3.3 工程设计类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够第25-26页
    3.4 企业健康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第26页
    3.5 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健康评价指标建立第26-36页
        3.5.1 企业健康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26-27页
        3.5.2 企业健康评价指标选取第27-35页
        3.5.3 评价指标的标准第35-36页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6-37页
    3.7 健康评价等级的划分第37-38页
    3.8 小结第38-39页
4 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健康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实例分析第39-58页
    4.1 企业健康评价的步骤第39页
    4.2 综合评价模型选择第39-41页
    4.3 层次分析法在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健康评价中的应用步骤第41-45页
    4.4 层次分析法在土建工程设计类企业健康评价中的适用性第45-46页
        4.4.1 影响企业健康因素划分细致第45页
        4.4.2 克服企业资料不完善的缺陷第45-46页
        4.4.3 满足土建工程设计企业的成长需求第46页
    4.5A设计研究院简介及发展现状第46-47页
    4.6 土建工程设计企业的健康运行评价体系的应用第47-56页
        4.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7-50页
        4.6.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第50-52页
        4.6.3 企业健康评价计算第52页
        a.二级指标计算第52-53页
        b.一级指标计算第53-54页
        c.综合评价计算第54-55页
        4.6.4 企业健康综合分析第55-56页
    4.7 A设计企业健康现状分析第56-57页
    4.8 小结第57-58页
5 土建工程设计企业健康风险识别及控制第58-66页
    5.1 健康风险识别第58-62页
        5.1.1 财务风险识别分析第58-59页
        5.1.2 工程设计项目风险识别分析第59页
        5.1.3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分析第59-60页
        5.1.4 质量管理风险识别第60-61页
        5.1.5 市场管理风险识别第61-62页
    5.2 健康风险控制第62-65页
        5.2.1.财务健康控制第62页
        5.2.2.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第62-63页
        5.2.3 人力资源健康控制第63-64页
        5.2.4 质量管理健康控制第64页
        5.2.5 市场管理健康控制第64-65页
    5.3 小结第65-66页
6.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页
    6.2 建议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网电压波动对油田配电系统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的研究
下一篇:自然通风冷却塔在风荷载作用下极限承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