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旅游开发背景下抚仙湖滨水乡村社会排斥差异比较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生态文明建设第16页
        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第16页
        1.1.3 乡村旅游第16-17页
    1.2 研究综述第17-22页
        1.2.1 社会排斥的概念界定第17-19页
        1.2.2 社会排斥的形成原因第19-20页
        1.2.3 旅游领域中的社会排斥第20-22页
        1.2.4 研究述评第22页
    1.3 研究对象第22-31页
        1.3.1 乡村旅游社区的分类基础第23-24页
        1.3.2 抚仙湖三种滨水乡村社区划分第24-25页
        1.3.3 抚仙湖五个滨水乡村社区选择第25-31页
    1.4 研究意义第31-32页
        1.4.1 理论意义第31页
        1.4.2 现实意义第31-32页
    1.5 研究方法第32-34页
        1.5.1 田野调查法第32页
        1.5.2 定量统计分析法第32-33页
        1.5.3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33-34页
    1.6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二章 抚仙湖旅游区基本概况第35-59页
    2.1 抚仙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概况第35-40页
        2.1.1 旅游景区和培训中心集中建设阶段——1984至1998年第35-37页
        2.1.2 滨水社区乡村农家乐普遍发展阶段——1999至2006年第37-38页
        2.1.3 旅游地产及高端项目规模进入阶段——2007至2013年第38-39页
        2.1.4 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理性开发阶段——2014年至今第39-40页
    2.2 抚仙湖旅游区生的态建设概况第40-43页
        2.2.1 保护机构持续调整第40-41页
        2.2.2 保护领域持续拓展第41-42页
        2.2.3 空间管制持续延伸第42-43页
    2.3 抚仙湖旅游区的物质空间置换第43-55页
        2.3.1 滨水乡村社区生活空间受排挤第43-53页
        2.3.2 滨水乡村社区生产空间被转化第53-54页
        2.3.3 滨水岸线空间复杂化、封闭化第54-55页
    2.4 抚仙湖旅游区的社会排斥现象第55-57页
        2.4.1 环保执法中的多重矛盾第55-56页
        2.4.2 开发商与村民的持久博弈第56-57页
        2.4.3 游客与村民的正面冲突第57页
    2.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排斥研究方案设计第59-81页
    3.1 社会排斥评价体系构建第59-63页
        3.1.1 社会排斥维度构建第59-60页
        3.1.2 社会排斥指标构建第60-62页
        3.1.3 社会排斥评价体系第62-63页
    3.2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第63-66页
        3.2.1 研究假设第64页
        3.2.2 研究模型第64-66页
    3.3 评价量表和问卷设计第66-69页
        3.3.1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评价量表第66-67页
        3.3.2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旅游开发受益感知量表第67-68页
        3.3.3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生态建设影响感知量表第68-69页
        3.3.4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调查问卷结构第69页
    3.4 数据收集与整理第69-71页
        3.4.1 问卷发放第69-70页
        3.4.2 深度访谈第70页
        3.4.3 样本特征第70-71页
    3.5 评价指标检验与调整第71-81页
        3.5.1 三个评价量表指标的基础检验第71-74页
        3.5.2 社会排斥评价量表的因子分析第74-81页
第四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测度第81-108页
    4.1 社区社会排斥数据的基础分析第81-92页
        4.1.1 社会排斥数据的描述分析第81-88页
        4.1.2 社会排斥数据的方差分析第88-91页
        4.1.3 社会排斥数据的分析小结第91-92页
    4.2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主要表征第92-97页
        4.2.1 社区自治参与低第92-93页
        4.2.2 社区融合程度低第93-97页
    4.3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主要表征第97-101页
        4.3.1 生产剥夺较明显第97-99页
        4.3.2 公共决策参与低第99-100页
        4.3.3 社区自治参与低第100-101页
    4.4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主要表征第101-107页
        4.4.1 生产发展受限大第101-104页
        4.4.2 基本支付能力弱第104-105页
        4.4.3 基本居住条件差第105-106页
        4.4.4 公共决策参与低第106-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差异对比分析第108-121页
    5.1 三种社区社会排斥的程度差异第108-109页
        5.1.1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程度最小第109页
        5.1.2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程度居中第109页
        5.1.3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程度最大第109页
    5.2 三种社区社会排斥的属性差异第109-111页
        5.2.1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兼具权利排斥和情感排斥第110页
        5.2.2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权利排斥为主、物质排斥为辅第110-111页
        5.2.3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物质排斥为主、权利排斥为辅第111页
    5.3 三种社区社会排斥的路径差异第111-119页
        5.3.1 强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路径第112-115页
        5.3.2 弱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路径第115-117页
        5.3.3 无旅游影响型社区社会排斥路径第117-119页
    5.4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六章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机理分析第121-131页
    6.1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形成及差异原因第121-126页
        6.1.1 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影响社区社会排斥的形成第121-122页
        6.1.2 旅游开发模式差异导致居民旅游参与程度差异第122-123页
        6.1.3 旅游开发受益差异对生态建设影响的调控差异第123-126页
    6.2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逻辑第126-129页
        6.2.1 社会排斥机制中的多元主体及其动机第126-127页
        6.2.2 社会排斥多元主体行为中的利益博弈第127-129页
    6.3 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机制第129-131页
        6.3.1 社区居民政治决策参与不足第129-130页
        6.3.2 社区居民利益分配参与不足第130页
        6.3.3 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参与不足第130-13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1-136页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第131-134页
        7.1.1 构建了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评价体系第131-132页
        7.1.2 测度了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基本情况第132-133页
        7.1.3 比较了抚仙湖三种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差异第133页
        7.1.4 分析了抚仙湖滨水乡村社区社会排斥的内在机理第133-134页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34-135页
        7.2.1 研究视角方面第134页
        7.2.2 研究方法方面第134-135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35-136页
        7.3.1 研究对象没有涉及抚仙湖的滨水城镇第135页
        7.3.2 研究数据没有反映社会排斥动态变化第135-136页
附录1第136-140页
附录2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陆金所互联网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