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1.1.1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产生背景 | 第13页 |
1.1.2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情况 | 第13-16页 |
1.2 可替换式耗能梁段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概述 | 第16-20页 |
1.2.1 传统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不足 | 第16-17页 |
1.2.2 可替换式耗能梁段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提出 | 第17页 |
1.2.3 可替换式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研究现状简介 | 第17-19页 |
1.2.4 发展前景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可替换式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试件设计与有限元模拟 | 第21-36页 |
2.1 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试件的设计原理 | 第21-24页 |
2.1.1 耗能梁段设计 | 第21-23页 |
2.1.2 支撑斜杆的设计 | 第23页 |
2.1.3 柱的设计 | 第23-24页 |
2.2 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试件设计 | 第24-28页 |
2.2.1 传统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试件设计 | 第24-25页 |
2.2.2 可替换式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试件设计 | 第25-28页 |
2.3 基于ABAQUS的有限元模拟 | 第28-33页 |
2.3.1 定义材料属性 | 第28-29页 |
2.3.2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 第29-30页 |
2.3.3 定义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2.3.4 加载制度与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2.3.5 分析步的设置与求解器的选择 | 第32页 |
2.3.6 破坏准则 | 第32-33页 |
2.4 单向加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33-36页 |
2.4.1 基本试件 | 第33页 |
2.4.2 单向加载作用下两种体系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33-36页 |
第3章 新型可替换式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与传统体系的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 第36-51页 |
3.1 新型体系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模拟 | 第36-40页 |
3.1.1 耗能梁段中的最大应力刚好达到其屈服应力 | 第36-37页 |
3.1.2 耗能梁段中形成塑性铰 | 第37-38页 |
3.1.3 耗能梁段开始破坏(最大应力达到极限应力) | 第38-40页 |
3.2 新型体系与传统体系的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 第40-50页 |
3.2.1 传统体系与新型体系的破坏形式 | 第41页 |
3.2.2 耗能梁段Mises应力云图及沿其腹板长度和高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 第41-44页 |
3.2.3 耗能能力 | 第44-45页 |
3.2.4 承载力与延性 | 第45-47页 |
3.2.5 刚度 | 第47-48页 |
3.2.6 塑性转角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新型可替换式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滞回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1-75页 |
4.1 耗能梁段长度 | 第51-59页 |
4.1.1 A组模型的破坏形式 | 第52-53页 |
4.1.2 耗能梁段Mises应力云图及沿其腹板长度和高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 第53-55页 |
4.1.3 耗能性能 | 第55-56页 |
4.1.4 承载力与延性 | 第56-57页 |
4.1.5 刚度 | 第57-58页 |
4.1.6 塑性转角 | 第58-59页 |
4.2 支撑到柱端距离 | 第59-66页 |
4.2.1 B组模型的破坏形式 | 第59-60页 |
4.2.2 耗能梁段Mises应力云图及沿其腹板长度和高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 第60-62页 |
4.2.3 耗能性能 | 第62-64页 |
4.2.4 承载力与延性 | 第64-65页 |
4.2.5 刚度 | 第65页 |
4.2.6 塑性转角 | 第65-66页 |
4.3 耗能梁段加劲肋间距 | 第66-74页 |
4.3.1 C组模型的破坏形式 | 第67-68页 |
4.3.2 耗能梁段Mises应力云图及沿其腹板长度和高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 第68-70页 |
4.3.3 耗能性能 | 第70-71页 |
4.3.4 承载力与延性 | 第71-72页 |
4.3.5 刚度 | 第72-73页 |
4.3.6 塑性转角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考虑组合楼板的可替换式D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滞回性能分析 | 第75-87页 |
5.1 组合楼板的有限元模拟 | 第75-77页 |
5.1.1 材料属性与单元选取 | 第75页 |
5.1.2 本构关系 | 第75-76页 |
5.1.3 建立模型 | 第76-77页 |
5.2 考虑混凝土塑性损伤的组合楼板的破坏过程分析 | 第77-79页 |
5.2.1 混凝土裂缝的开展过程有限元模拟 | 第77-78页 |
5.2.2 考虑混凝土损伤塑性时新型体系耗能梁段的Mises应力云图 | 第78-79页 |
5.3 考虑组合楼板的新型体系滞回性能研究 | 第79-86页 |
5.3.1 添加组合楼板模型的破坏状态 | 第80页 |
5.3.2 耗能梁段Mises应力云图及沿其腹板长度和高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 第80-82页 |
5.3.3 耗能性能 | 第82-83页 |
5.3.4 承载力与延性 | 第83-84页 |
5.3.5 刚度 | 第84-85页 |
5.3.6 塑性转角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