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龙口市海岱工业园和泳汶河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及污染区划分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地下水污染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及现状第16-17页
        1.2.2 地下水污染分析计算方法进展及现状第17-18页
        1.2.3 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进展及现状第18页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8-19页
        1.3.1 研究目标第18-19页
        1.3.2 技术内容第19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概述第21-30页
    2.1 自然地理第21-24页
        2.1.1 地理位置及概况第21-22页
        2.1.2 气象状况第22-23页
        2.1.3 地形地貌第23-24页
    2.2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第24-30页
        2.2.1 地层结构第24-27页
        2.2.2 地质构造第27-28页
        2.2.3 水文地质条件第28-30页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流场非稳定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第30-49页
    3.1 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理论基础第30-35页
        3.1.1 达西定律第30-31页
        3.1.2 地下水运动的连续性方程第31-32页
        3.1.3 地下水含水层的储水特性第32-33页
        3.1.4 地下水运动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第33-35页
    3.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35-38页
        3.2.1 模拟范围及污水处理厂位置第35-36页
        3.2.2 边界条件概化第36-37页
        3.2.3 含水层结构第37页
        3.2.4 源汇项概化第37-38页
        3.2.5 水文地质参数第38页
    3.3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第38-45页
        3.3.1 数值模拟第38-39页
        3.3.2 模型建立及识别第39-42页
        3.3.3 地下水流场模拟结果第42-43页
        3.3.4 模型检验第43-45页
    3.4 部分参数对模拟结果影响分析第45-47页
        3.4.1 含水层渗透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第45-46页
        3.4.2 陆面蒸发强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模拟第49-74页
    4.1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理论基础第49-51页
        4.1.1 运移机制第49-50页
        4.1.2 控制方程第50-51页
    4.2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第51-53页
        4.2.1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第51-52页
        4.2.2 模拟情景设置第52-53页
        4.2.3 模拟污染因子选择第53页
    4.3 污染源及污染强度概化第53-56页
        4.3.1 污染源概化第53-54页
        4.3.2 污染强度概化第54-56页
        4.3.3 弥散系数取值第56页
    4.4 海岱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第56-65页
        4.4.1 应力期第56页
        4.4.2 目前条件下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第56-62页
        4.4.3 不同补给速率速率下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第62-65页
    4.5 泳汶河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第65-73页
        4.5.1 应力期第65页
        4.5.2 目前条件下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第65-72页
        4.5.3 横纵向弥散系数之比对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结果的影响第72-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区划分第74-80页
    5.1 污染区划分理论基础及过程第74-75页
        5.1.1 理论基础第74-75页
        5.1.2 划分过程第75页
    5.2 地下水污染区划分第75-79页
        5.2.1 地下水流场的预测第75-76页
        5.2.2 污染区边界浓度划分第76-77页
        5.2.3 基于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的污染区划分第77-79页
    5.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3页
    6.1 全文总结第80-81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81-82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88页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8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8-89页
附件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的生态浮床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下一篇:罗田县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