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缘何选择中国近代大学 | 第10页 |
2.缘何选择中西文化冲突为研究视角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中国近代大学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2.中西文化冲突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3.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对中国近代大学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19页 |
1.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中国近代大学 | 第19-20页 |
2.中西文化冲突 | 第20-21页 |
一、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 | 第21-30页 |
(一)中西文化冲突中近代大学需求的催生:从技术救国到教育救国 | 第21-23页 |
1.中西文化冲突:中国落后现实的文化意识 | 第21-22页 |
2.自我图存的思想与行动:救国道路的艰辛探索 | 第22-23页 |
3.教育救国与大学意义的呈现:新民与新学 | 第23页 |
(二)近代大学教育观念的重构:道德教化与理性教育的冲突与整合 | 第23-26页 |
1.中国传统教育遭受冲击:道德教化的时代困境 | 第23-24页 |
2.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优越性:中国的认知与认同 | 第24-25页 |
3.近代大学教育观念的形成:新道德与理性教育的融合 | 第25-26页 |
(三)近代大学体制的形成:一个基本制度架构的共识 | 第26-30页 |
1.宏观管理体制: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框定 | 第26-27页 |
2.大学行政管理体制:三种不同类型大学的区分 | 第27-29页 |
3.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过程的管理机制 | 第29-30页 |
二、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的形成 | 第30-37页 |
(一)近代大学教师群体来源构成:新旧杂糅 | 第30-31页 |
(二)近代大学教师伦理观的形成:职业承认 | 第31-34页 |
1.大学教师群体自身内部承认:忠诚 | 第31-32页 |
2.不同职业主体间的承认:尊重 | 第32-33页 |
3.大学教师职业的社会重视承认:价值 | 第33-34页 |
(三)近代大学教师群体知识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 | 第34-36页 |
(四)近代大学教师职业技能:由传统到趋新 | 第36-37页 |
三、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近代大学的课程设置 | 第37-47页 |
(一)近代大学课程观的重构 | 第37-41页 |
1.中国传统教育的课程及其危机 | 第38-39页 |
2.西方大学课程及其分科理念 | 第39-40页 |
3.中国近代大学课程观的形成 | 第40-41页 |
(二)近代大学课程设置演进 | 第41-45页 |
1.洋务运动时期的课程设置(19世纪 60-90年代) | 第41-42页 |
2.清末时期的课程设置(1895-1910) | 第42-44页 |
3.民国时期的课程设置(1912-1927) | 第44-45页 |
(三)近代大学课程变革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1.课程结构和类型的变化 | 第45-46页 |
2.课程培养目标的变革 | 第46-47页 |
四、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形成 | 第47-53页 |
(一)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来源构成 | 第47-49页 |
(二)近代大学学生群体的现代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1.学生的国家责任、民主自由意识 | 第49-50页 |
2.学生教育主体意识 | 第50-51页 |
(三)近代大学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 第51-53页 |
1.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守旧转向现代趋新 | 第51-52页 |
2.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52-53页 |
五、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