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2页 |
1.2 畜禽色素性状表型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 第12-13页 |
1.3 动物黑色素的沉积 | 第13-17页 |
1.3.1 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及迁移 | 第14-15页 |
1.3.2 黑色素的合成 | 第15-16页 |
1.3.3 黑色素(小体)的迁移 | 第16-17页 |
1.4 家禽色素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鸭羽色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2 鸡胫色遗传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 经典遗传学定律及其应用 | 第20-22页 |
1.5.1 经典遗传学定律 | 第21页 |
1.5.2 遗传资源群体构建 | 第21页 |
1.5.3 经典遗传学定律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6 鸭色素表型形成过程的模型假设 | 第22-23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材料 | 第24-25页 |
2.1.1 杂交群体 | 第24-25页 |
2.1.2 血液样品 | 第25页 |
2.1.3 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5页 |
2.2 杂交方案 | 第25-29页 |
2.2.1 杂交亲本选择与亲本杂交方案设计 | 第26页 |
2.2.2 杂交1代个体表型判定及杂交1代杂交设计 | 第26-27页 |
2.2.3 杂交2代个体表型判定 | 第27-29页 |
2.2.4 回交设计 | 第29页 |
2.3 方法 | 第29-32页 |
2.3.1 配种方式、种蛋收集及孵化 | 第29页 |
2.3.2 杂交2代个体性别分子鉴定 | 第29-31页 |
2.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3 结果 | 第32-58页 |
3.1 羽色、喙色和蹼色遗传与性别关系 | 第32-35页 |
3.1.1 性别鉴定 | 第32页 |
3.1.2 羽色、喙色和蹼色遗传与性别的关系 | 第32-35页 |
3.2 黑色素合成分析 | 第35-38页 |
3.2.1 黑色素合成遗传假设 | 第35页 |
3.2.2 杂交亲本基因型推测 | 第35页 |
3.2.3 杂交1代基因型推测 | 第35页 |
3.2.4 杂交1代黑色素不同组合分析 | 第35-38页 |
3.3 喙色分析 | 第38-42页 |
3.3.1 喙色遗传假设 | 第38页 |
3.3.2 杂交亲本喙色基因型推测 | 第38-39页 |
3.3.3 杂交1代喙色基因型推测 | 第39页 |
3.3.4 杂交1代喙色不同组合分析 | 第39-42页 |
3.4 蹼色分析 | 第42-48页 |
3.4.1 蹼色遗传假设 | 第42页 |
3.4.2 杂交亲本蹼色基因型推测 | 第42-43页 |
3.4.3 杂交1代蹼色基因型推测 | 第43-44页 |
3.4.4 杂交1代蹼色不同组合分析 | 第44-48页 |
3.5 羽色验证分析 | 第48-52页 |
3.5.1 羽色遗传规律 | 第48页 |
3.5.2 杂交亲本羽色基因型推测 | 第48-49页 |
3.5.3 杂交1代羽色基因型推测 | 第49页 |
3.5.4 杂交1代不同羽色组合分析 | 第49-52页 |
3.6 回交验证 | 第52-55页 |
3.6.1 羽色验证 | 第52-53页 |
3.6.2 喙色验证 | 第53页 |
3.6.3 蹼色验证 | 第53-55页 |
3.7 相关性分析 | 第55-58页 |
3.7.1 羽色、喙色和蹼色相关性分析 | 第55页 |
3.7.2 T位点、M_b位点与M_w位点连锁分析的基因型组合选择 | 第55-56页 |
3.7.3 羽色T位点与喙色M_b位点的连锁分析 | 第56页 |
3.7.4 蹼色M_w位点与喙色M_b位点的连锁分析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3页 |
4.1 M_b与M_w位点和黑色素斑点位点mo | 第58-59页 |
4.2 鸭蹼色Y位点和Mw位点与鸡胫色相关位点的异同 | 第59-60页 |
4.3 羽色T位点的纯化 | 第60页 |
4.4 黑系羽色遗传背景的探讨 | 第60-6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63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点 | 第63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5.4 本研究的下一步计划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