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番茄胞嘧啶甲基转移酶同源基因SlMET1的功能初探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3页
    1.1 表观遗传学概述第17-18页
    1.2 MET1基因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DDB1基因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第20-21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44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1.1 植物材料第23页
        2.1.2 引物序列第23页
        2.1.3 常用试剂第23页
        2.1.4 质粒载体第23页
        2.1.5 菌株第23-24页
    2.2 试剂及培养基配制第24-31页
        2.2.1 分子克隆相关试剂培养基配制第24页
        2.2.2 番茄组织培养相关试剂培养基配制第24-28页
        2.2.3 瞬时表达系统相关试剂的配制第28-29页
        2.2.4 免疫共沉淀相关试剂配制第29-31页
    2.3 仪器设备第31-32页
    2.4 载体构建第32-39页
        2.4.1 番茄叶片总RNA的提取第32-33页
        2.4.2 RT-PCR第33页
        2.4.3 引物设计要求第33-35页
        2.4.4 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第35页
        2.4.5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胶回收纯化第35-36页
        2.4.6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第36页
        2.4.7 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第36页
        2.4.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6-37页
        2.4.9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37页
        2.4.10 重组子阳快速鉴定第37-38页
        2.4.11 菌落PCR检测第38页
        2.4.12 质粒DNA的提取第38页
        2.4.13 DNA测序及核苷酸序列分析第38页
        2.4.1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8页
        2.4.15 重组质粒冻融法转化农杆菌第38-39页
        2.4.16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39页
    2.5 番茄组织培养方法第39-41页
        2.5.1 番茄种子的清洗与培育第39页
        2.5.2 组织预培养第39-40页
        2.5.3 农杆菌侵染第40页
        2.5.4 抗性培养基筛选第40页
        2.5.5 番茄植株生根第40-41页
        2.5.6 炼苗与移栽第41页
        2.5.7 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第41页
    2.6 生化实验方法第41-44页
        2.6.1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第41-42页
        2.6.2 亚细胞定位第42页
        2.6.3 蛋白质免疫印迹第42-43页
        2.6.4 免疫共沉淀第43-44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59页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4-46页
        3.1.1 番茄SlMET1基因的确定第44页
        3.1.2 番茄SlMET1基因保守结构域分析第44页
        3.1.3 番茄SlMET1蛋白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第44-45页
        3.1.4 番茄SlMET1蛋白进化树分析第45-46页
    3.2 SlMET1基因的表达模式第46-47页
    3.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7-54页
        3.3.1 SlMET1基因全长的克隆第47-48页
        3.3.2 pBI121::SlMET1载体构建第48-49页
        3.3.3 pART27::SlMET1-GFP载体构建第49-51页
        3.3.4 pBTEX::SlMET1-HA载体构建第51-52页
        3.3.5 农杆菌转化第52-54页
    3.4 番茄的组织培养第54-56页
        3.4.1 愈伤组织的诱导第54页
        3.4.2 愈伤组织的分化第54-55页
        3.4.3 完整植株的生根第55页
        3.4.4 转基因阳性植株第55-56页
    3.5 SlMET1蛋白表达的亚细胞定位第56-57页
    3.6 SlMET1与番茄DDB1的相互关系第57-59页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第59-61页
    4.1 结论与讨论第59页
    4.2 后续的工作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隆熏蒸加海藻菌肥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下一篇:超正电荷ZFN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