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3 综合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8-21页 |
1.5.1 城市和乡村 | 第18-19页 |
1.5.2 城乡一体化 | 第19-21页 |
2 邓小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渊源 | 第21-27页 |
2.1 邓小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1-25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城乡关系的论述是其理论根源 | 第21-22页 |
2.1.2 列宁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其重要基石 | 第22-24页 |
2.1.3 毛泽东有关城乡关系的论述是其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2 邓小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现实渊源 | 第25-27页 |
2.2.1 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趋势的推动 | 第25页 |
2.2.2 对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 | 第25-26页 |
2.2.3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出现及中国城乡发展的深刻变革 | 第26-27页 |
3 邓小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7-41页 |
3.1 邓小平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想 | 第27-30页 |
3.1.1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 第27-29页 |
3.1.2 农村工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 第29页 |
3.1.3 促进工业与农业的相互支援及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 | 第29-30页 |
3.2 邓小平城乡政治一体化发展的思想 | 第30-34页 |
3.2.1 民主与法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 第30-32页 |
3.2.2 城乡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 第32-33页 |
3.2.3 树立法律权威恢复并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 第33-34页 |
3.3 邓小平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思想 | 第34-36页 |
3.3.1 民生问题是城乡社会一体化的根基 | 第34-35页 |
3.3.2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制度 | 第35-36页 |
3.3.3 关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 第36页 |
3.4 邓小平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想 | 第36-38页 |
3.4.1 充分发挥文化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功能 | 第36-37页 |
3.4.2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 第37页 |
3.4.3 发展教育事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 | 第37-38页 |
3.5 邓小平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的思想 | 第38-41页 |
3.5.1 以系统化角度考虑城乡生态环境问题 | 第38页 |
3.5.2 着力解决重城市重工业、轻农村轻农业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8-41页 |
4 邓小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当代启示 | 第41-51页 |
4.1 邓小平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特色 | 第41-44页 |
4.1.1 从具体实际到政策制定:实事求是谋全局 | 第41-42页 |
4.1.2 化被动为主动:身体力行筹建设 | 第42页 |
4.1.3 从平均到先后:因时因地制宜促发展 | 第42-43页 |
4.1.4 从国内到国际:不遗余力求稳定 | 第43-44页 |
4.2 应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 第44-45页 |
4.2.1 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课题 | 第44页 |
4.2.2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 | 第44-45页 |
4.3 应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障城乡政治一体化发展 | 第45-47页 |
4.3.1 依法治国是实现城乡政治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45-46页 |
4.3.2 不断健全统筹城乡关系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46-47页 |
4.4 应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引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 | 第47-48页 |
4.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引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奋斗目标 | 第47页 |
4.4.2 有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要路径 | 第47-48页 |
4.5 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 第48-49页 |
4.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支撑 | 第48页 |
4.5.2 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人口综合素质 | 第48-49页 |
4.6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观点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 | 第49-51页 |
4.6.1 提高城乡居民生态意识,促进城乡全体人员的生态行为养成 | 第49页 |
4.6.2 依靠科技力量,实现城乡生态文明 | 第49-51页 |
5 结语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