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反向歧视基本理论 | 第14-22页 |
一、反向歧视概念解析 | 第14-15页 |
(一) 歧视的定义 | 第14页 |
(二) 反向歧视定义 | 第14-15页 |
二、反向歧视主要特征 | 第15-17页 |
(一) 反向歧视具有隐蔽性 | 第16页 |
(二) 反向歧视具有非故意性 | 第16页 |
(三) 反向歧视具有非直接性 | 第16-17页 |
三、反向歧视的起源背景及成因分析 | 第17-20页 |
(一) 反向歧视的起源背景 | 第17-18页 |
(二) 反向歧视的一般成因分析 | 第18-20页 |
四、反向歧视的消极影响 | 第20-22页 |
(一) 引发新的社会歧视现象 | 第20页 |
(二) 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 | 第20-21页 |
(三) 引发道德争议和思考 | 第21页 |
(四) 导致新的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外优惠性政策介绍及比较 | 第22-34页 |
一、国内优惠性措施概述 | 第22-27页 |
(一)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性措施概述 | 第22-24页 |
(二) 对社会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的优惠性措施 | 第24-27页 |
二、国外优惠性措施概述 | 第27-30页 |
(一) 美国的肯定性行动 | 第27-29页 |
(二) 其他国家的优惠性措施概述 | 第29-30页 |
三、中美两国优惠性政策措施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一) 实施背景 | 第30页 |
(二) 实施状况比较 | 第30-31页 |
四、具体领域内的反向歧视现象 | 第31-34页 |
(一) 体现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方面的反向歧视现象 | 第31-32页 |
(二) 体现在就业方面的反向歧视现象 | 第32页 |
(三) 体现在性别方面的反向歧视现象 | 第32-33页 |
(四) 体现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反向歧视现象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反向歧视的成因及界限分析 | 第34-40页 |
一、反向歧视的成因:基于对弱势群体的过度保护 | 第34-37页 |
(一) 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理论依据:平等观念与特别保护 | 第34-36页 |
(二) 弱势群体保护的双重原则 | 第36-37页 |
二、弱势群体保护的标准与界限 | 第37-40页 |
(一) 需要保护的对象 | 第38页 |
(二) 保护的内容范围 | 第38页 |
(三) 保护的时间范围 | 第38-39页 |
(四) 社会效果及影响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我国建立防止反向歧视制度的意义及思路 | 第40-47页 |
一、应当建立防止反向歧视相关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40-41页 |
(一) 必要性 | 第40页 |
(二) 政治意义 | 第40-41页 |
二、合理利用平权措施 | 第41-42页 |
(一) 暂时性措施 | 第41-42页 |
(二) 永久性措施 | 第42页 |
三、控制配额制的应用 | 第42-43页 |
四、明确界定需要扶持的群体的范围 | 第43-45页 |
(一) 残障群体 | 第43-44页 |
(二) 女性 | 第44页 |
(三) 高龄劳动者 | 第44-45页 |
(四) 少数民族成员 | 第45页 |
五、改善社会福利状况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