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8页 |
1.研究缘起 | 第8页 |
2.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国家建构理论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2.新型农村社区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国家建构 | 第13页 |
2.农村社区 | 第13-14页 |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第1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1.国家建构理论 | 第14-15页 |
2.社会变迁理论 | 第15-17页 |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体现国家建构的目标、内容与途径 | 第17-20页 |
(一) 国家建构目标 | 第17页 |
(二) 建设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三) 建设途径 | 第18-20页 |
三、新型农村社区的基层实践:基于R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证考察 | 第20-27页 |
(一) R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概况 | 第20-23页 |
1.R市地区情况概述 | 第20页 |
2.R市社区总体建设情况概述 | 第20-23页 |
(二) R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 第23-27页 |
1.多类型建设模式: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 第23-24页 |
2.四大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索 | 第24-26页 |
3.管理方式创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 第26-27页 |
四、基层实践与国家建构的重合与偏离 | 第27-35页 |
(一) 基层实践与国家建构的重合 | 第27-28页 |
1.基层实践的主体目标与国家建构的直接目标相一致 | 第27页 |
2.基层实践的建设内容与国家建构相符合 | 第27-28页 |
(二) 基层实践与国家建构的偏离 | 第28-31页 |
1.社区建设主体与范围出现偏离 | 第28-29页 |
2.基层实践社区服务效果不佳 | 第29页 |
3.基层实践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 第29-30页 |
4.基层实践社区可持续发展堪忧 | 第30页 |
5.基层实践社会组织发展程度低 | 第30-31页 |
(三) 基层实践与国家建构产生偏离的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1.国家建构本身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2.基层实践时间过短导致强制性变迁明显 | 第32-33页 |
3.利益诉求的多元冲突导致基层实践与国家建构的偏离 | 第33页 |
4.社区认同危机致使社区发展后劲不足 | 第33-34页 |
5.“国家——社会”在现实中的不均衡性 | 第34-35页 |
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 | 第35-40页 |
(一) 国家建构与基层实践之间的双向调整 | 第35-38页 |
1.国家建构层面的调整 | 第35-36页 |
2.基层实践层面的调整 | 第36-38页 |
(二) 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主体认同 | 第38-39页 |
1.培育村民社区意识 | 第38页 |
2.塑造社区凝聚力 | 第38页 |
3.提高村民社区归属感 | 第38-39页 |
(三) 重建乡村秩序保证社区发展稳定性 | 第39-40页 |
1.夯实社区法治化建设力量 | 第39页 |
2.推进社区民主建设保障乡村秩序正常运行 | 第39-40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