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 20世纪后期以来国内外翻译研究 | 第10-13页 |
(二) 国外沈从文作品英译及评论 | 第13-15页 |
(三) 国内对金介甫译《边城》的研究 | 第15页 |
(四) 国内对汉学家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文史互证研究 | 第19-22页 |
第二节 跨文化阐发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作家作品对比分析 | 第24-28页 |
一、与国内作家作品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二、与国外作家作品对比分析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金介甫对《边城》牧歌叙事的建构 | 第28-44页 |
第一节 金介甫对《边城》恒定时空的建构 | 第28-36页 |
一、《边城》的恒定时空 | 第29-31页 |
二、Border Town的恒定时空 | 第31-36页 |
第二节 金介甫对《边城》诗化意境的建构 | 第36-41页 |
一、《边城》的诗化意境 | 第36-38页 |
二、Border Town的诗化意境 | 第38-41页 |
第三节 Border Town副文本:叙事建构的助力 | 第41-44页 |
一、《边城》牧歌叙事的功能 | 第41-42页 |
二、Border Town副文本推动牧歌叙事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汉学家的译者身份 | 第44-54页 |
第一节 汉学家的多重文化身份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汉学家的间性主体身份 | 第46-49页 |
第三节 汉学家的间性文化身份 | 第49-54页 |
第四章 本研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启示 | 第54-63页 |
第一节 汉学家与中西文化交流 | 第54-57页 |
一、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 第54-55页 |
二、汉学家为译者的利弊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建立对译文的叙事评估系统 | 第57-59页 |
一、考察译者的“充分理由”与译文的忠实性 | 第57-58页 |
二、考察译文的连贯性及其对读者的引导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建构中译外文学经典 | 第59-63页 |
一、建构中译外文学经典的必要性 | 第59-60页 |
二、建构中译外文学经典的方法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