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3页 |
| ·研究意义和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煤炭生产与贸易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关于国内外煤炭生产与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关于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思路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页 |
| 2 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4页 |
| ·煤炭资源开发的对外贸易理论 | 第14-15页 |
| ·对外贸易理论的简述 | 第14-15页 |
| ·比较优势理论与煤炭产业 | 第15页 |
|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理论 | 第15-16页 |
| 3 国内外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的分析 | 第16-22页 |
| ·世界煤炭生产贸易概况 | 第16-18页 |
| ·中国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的分析 | 第18-21页 |
| ·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 | 第18-19页 |
| ·中国煤炭进出口量逐渐趋平 | 第19-20页 |
| ·中国煤炭对外贸易的特点 | 第20-21页 |
| ·中国煤炭产业地位及政策 | 第21-22页 |
| 4 内蒙古煤炭生产状况的分析 | 第22-27页 |
| ·内蒙古煤炭生产发展状况的分析 | 第22-27页 |
| ·煤炭产量迅速增加,有望超过产煤第一大省 | 第22-23页 |
| ·2008 年原煤产量已超过了全国原煤产量的六分之一 | 第23-24页 |
| ·能源的生产基本上是煤炭的生产 | 第24-25页 |
| ·单井生产规模不断提升 | 第25页 |
| ·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比例大幅增加 | 第25-26页 |
| ·原煤的百万吨死亡率显着下降,但相比美国仍然很高 | 第26-27页 |
| ·内蒙古煤炭的产业链分析 | 第27页 |
| 5 内蒙古煤炭贸易状况的分析 | 第27-38页 |
| ·内蒙古煤炭区内消费与贸易状况的分析 | 第28-34页 |
| ·内蒙古煤炭区内消费与贸易状况 | 第28-30页 |
| ·内蒙古煤炭区内消费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30-34页 |
| ·内蒙古煤炭的净调出量及其对外贸易的分析 | 第34-38页 |
| ·内蒙古煤炭净调出量和对外贡献度逐年增加 | 第34-35页 |
| ·内蒙古煤炭的净调出量低于山西,但增幅远高于山西 | 第35-36页 |
| ·内蒙古煤炭的净调出量主要是满足国内的需求,净出口占比较少 | 第36-37页 |
| ·内蒙古并非全国煤炭的对外贸易大区 | 第37页 |
| ·内蒙古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政策导向性明显 | 第37-38页 |
| ·内蒙古煤炭及其制品销售额的份额较大 | 第38页 |
| 6 影响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的因素 | 第38-42页 |
| ·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 第38-39页 |
| ·增加煤炭需求的因素 | 第38-39页 |
| ·减少煤炭需求的因素 | 第39页 |
| ·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 第39-40页 |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建设投资 | 第40页 |
| ·煤炭工业技术水平 | 第40-41页 |
| ·煤炭的运输能力 | 第41页 |
| ·产业集中度 | 第41-42页 |
| 7 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建议 | 第42-46页 |
| ·优化产业结构,把煤炭的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 | 第42-43页 |
| ·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 | 第43-44页 |
| ·进一步提高煤炭的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 | 第44页 |
| ·提高煤炭工业技术水平 | 第44页 |
| ·加强交通运输道路的建设,保障煤炭贸易渠道畅通 | 第44-45页 |
| ·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 第45-46页 |
| ·培养和吸收煤炭国际化经营人才,实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相结合 | 第46页 |
| 8 结束语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