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辐射诱变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1.1 辐射诱变的原理与方法 | 第13-14页 |
1.1.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现状 | 第14-15页 |
1.2 水稻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研究 | 第15-22页 |
1.2.1 雄性不育现象、类型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2 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3 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的遗传控制 | 第17-21页 |
1.2.4 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的等位关系 | 第21-22页 |
1.3 水稻叶色突变体研究 | 第22-28页 |
1.3.1 水稻叶色变异的类型与其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2 已克隆的水稻叶绿素代谢途径基因 | 第23-26页 |
1.3.3 已克隆的调控水稻叶绿体分化与发育基因 | 第26-28页 |
1.3.4 特异水稻叶色资源的育种利用 | 第28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利用~(60)Co-γ射线诱变T98B构建不饱和突变体库 | 第30-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1.2 T98B诱变处理及M_1、M_2群体发芽率测定 | 第30-31页 |
2.1.3 突变体的筛选 | 第31页 |
2.1.4 突变体的背景检测 | 第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2.1 辐射诱变对T98B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2 T98B辐射后代的变异类型及突变频率分析 | 第32-35页 |
2.2.3 突变体与T98B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38页 |
2.3.1 辐射诱变的效率与效果 | 第36-37页 |
2.3.2 突变体的真伪性判断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温敏雄性不育系T98S的鉴定与利用 | 第39-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3.1.2 T98S的农艺特性观察 | 第40页 |
3.1.3 T98S的温敏特性观察 | 第40页 |
3.1.4 T98S的开花习性和包颈性状观察 | 第40页 |
3.1.5 T98S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3.1.6 T98S组合测配与评价 | 第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3.2.1 温敏不育系T98S的发现与选育过程 | 第41页 |
3.2.2 人工控温下的T98S育性观察 | 第41-42页 |
3.2.3 T98S的生育特性和穗粒性状分析 | 第42-44页 |
3.2.4 T98S的开花习性与包颈性状分析 | 第44-45页 |
3.2.5 T98S温敏不育性的遗传控制 | 第45-46页 |
3.2.6 T98S、T98A与同一野败恢复系所配组合的产量性状比较 | 第46-47页 |
3.2.7 T98S与非野败型早籼恢复系所配组合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评价 | 第47-49页 |
3.3 讨论 | 第49-53页 |
3.3.1 “保改不”选育强优组合策略的现实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 第49-51页 |
3.3.2 “保改不”快速选育两系不育系的实现途径 | 第51页 |
3.3.3 T98S可以替代T98A简化T优组合制种程序 | 第51-52页 |
3.3.4 T98S与T98A、T98B系统是研究温敏育性机理及细胞质负效应的理想材料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单叶独立转绿型黄化突变体grc2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 第54-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4.1.2 表型观察及农艺性状调查 | 第54-55页 |
4.1.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55页 |
4.1.4 光谱学分析 | 第55页 |
4.1.5 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55页 |
4.1.6 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55-56页 |
4.1.7 愈伤诱导率分析 | 第56页 |
4.1.8 基因定位 | 第56页 |
4.1.9 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8页 |
4.2.1 grc2的叶色表型与农艺性状观察 | 第57-58页 |
4.2.2 grc2叶片转绿前后的叶绿素含量分析 | 第58-59页 |
4.2.3 grc2叶片的光谱学分析 | 第59-61页 |
4.2.4 grc2叶片转绿前后的细胞学观察 | 第61-63页 |
4.2.5 grc2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 | 第63-64页 |
4.2.6 grc2的出愈率分析 | 第64-65页 |
4.2.7 grc2的遗传分析 | 第65页 |
4.2.8 grc2的精细定位 | 第65-67页 |
4.2.9 grc2对叶绿素合成途径和叶绿体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 讨论 | 第68-74页 |
4.3.1 grc2为单叶独立转绿型新资源,是光合作用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 | 第68-69页 |
4.3.2 叶色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 第69-70页 |
4.3.3 叶色变异的生理学基础 | 第70-71页 |
4.3.4 转色性状的遗传控制 | 第71-73页 |
4.3.5 grc2调控叶绿体发育和叶绿体生物合成的可能机制 | 第73-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SLAF-seq定位质量性状控制基因的效果初探 | 第75-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6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6页 |
5.1.2 利用SLAF-seq方法定位grc2 | 第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5.2.1 各样品的测序数据统计 | 第76-77页 |
5.2.2 SLAF标签开发 | 第77-78页 |
5.2.3 grc2定位区域的确定 | 第78-80页 |
5.2.4 SLAF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5.3 讨论 | 第81-82页 |
5.4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本文结论 | 第83-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3页 |
6.2 综合讨论 | 第83-85页 |
6.3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85-86页 |
6.4 不足和后续研究设想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附录1 | 第101-103页 |
附录2 | 第103-104页 |
附录3 | 第104-105页 |
附录4 | 第105-107页 |
附录5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作者简介 | 第110-111页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