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3-1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2.1.4 溶液配制 | 第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23页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5-16页 |
2.2.2 大鼠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 第16页 |
2.2.3 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BNP含量 | 第16-17页 |
2.2.4 兔心室肌组织的病理改变 | 第17页 |
2.2.5 粪便D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2.2.6 心肌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7 Westernblotting实验步骤 | 第19-20页 |
2.2.8 DNA测序过程 | 第20-22页 |
2.2.9 统计学方法 | 第22-23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23-31页 |
3.1 大鼠心衰模型的建立结果 | 第23-25页 |
3.1.1 造模一般结果 | 第23页 |
3.1.2 各组大鼠彩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比较 | 第23-24页 |
3.1.3 各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比较 | 第24页 |
3.1.4 各组大鼠血清BNP比较 | 第24-25页 |
3.1.5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对比 | 第25页 |
3.2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25-27页 |
3.3 大鼠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3.4 各组样品肠道菌群功能差异分析 | 第28-30页 |
3.5 大鼠心肌组织CaMKIIδ蛋白和磷酸化CaMKIIδ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0-31页 |
3.5.1 大鼠心肌组织 | 第30页 |
3.5.2 三组大鼠心肌组织 | 第30-3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1-36页 |
4.1 ISO诱导大鼠心衰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4.2 肠道菌群 | 第32-33页 |
4.3 肠道菌群组成与心力衰竭 | 第33-34页 |
4.4 肠道菌群基因功能的变化与心力衰竭 | 第34页 |
4.5 心肌组织CaMKIIδ和磷酸化CaMKIIδ蛋白的表达 | 第34-3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6-37页 |
第6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综述 | 第4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