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概述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司业绩评价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8页 |
2.1 产权理论 | 第18-19页 |
2.1.1 产权理论的产生及特征 | 第18页 |
2.1.2 产权理论与公司业绩评价的关系 | 第18-19页 |
2.2 契约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契约理论的发展 | 第19-20页 |
2.2.2 契约理论在公司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2.3 系统论 | 第21-22页 |
2.3.1 系统理论的内容及原则 | 第21-22页 |
2.3.2 从系统视角综合设计评价指标 | 第22页 |
2.4 业绩评价相关方法 | 第22-28页 |
2.4.1 经济增加值方法 | 第22-24页 |
2.4.2 平衡计分卡方法 | 第24-25页 |
2.4.3 杜邦分析法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8-36页 |
3.1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况 | 第28-31页 |
3.1.1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3.1.2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3.1.3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的特点 | 第30-31页 |
3.2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3.2.1 集团运用战略管理的意识不强 | 第31-32页 |
3.2.2 集团管理者内部业绩评价动力不足 | 第32页 |
3.2.3 业绩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单一 | 第32-33页 |
3.2.4 业绩评价体系未考虑公司股权资本的风险 | 第33页 |
3.3 发电集团业绩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3-36页 |
3.3.1 指标体系未能体现产权制度下劳动者与代理层关系 | 第33-34页 |
3.3.2 业绩评价体系未发挥契约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34-35页 |
3.3.3 业绩评价体系未能系统地反映各指标动态性集合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发电集团整合基于EVA-BSC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36-53页 |
4.1 整合EVA-BSC业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36-41页 |
4.1.1 整合EVA-BSC业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 第36-37页 |
4.1.2 整合EVA-BSC业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4.1.3 整合EVA-BSC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38-41页 |
4.2 构建EVA-BSC融合体系的理念、原则和特点 | 第41-42页 |
4.2.1 构建EVA-BSC融合体系的理念 | 第41页 |
4.2.2 构建EVA-BSC融合体系的原则 | 第41-42页 |
4.2.3 构建EVA-BSC融合体系的特点 | 第42页 |
4.3 发电集团EVA-BSC融合体系的框架和指标构建 | 第42-53页 |
4.3.1 EVA-BSC融合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42-44页 |
4.3.2 财务维度指标和非财务维度指标的构建 | 第44-48页 |
4.3.3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设计 | 第48-51页 |
4.3.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51-53页 |
第五章 EVA-BSC融合体系的实施——以Z公司为例 | 第53-64页 |
5.1 Z公司的基本概况 | 第53页 |
5.2 Z公司基于EVA-BSC融合的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 第53-59页 |
5.2.1 Z公司基于EVA-BSC融合的评价框架 | 第53页 |
5.2.2 Z公司基于EVA-BSC评价体系的权重设置 | 第53-56页 |
5.2.3 Z公司EVA评价指标的调整 | 第56-58页 |
5.2.4 Z公司EVA-BSC融合体系的实施结果 | 第58-59页 |
5.3 EVA-BSC融合体系实施的障碍和保障措施 | 第59-64页 |
5.3.1 EVA-BSC融合体系的实施可能出现的障碍 | 第60-61页 |
5.3.2 EVA-BSC融合体系的实施应采取的措施 | 第61-6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存在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