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地区陆相致密砂岩含气性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工区概况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 第12-13页 |
1.4.3 技术路线流程图 | 第13-14页 |
1.5 论文的时间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储层特征分析及“四性”关系研究 | 第15-29页 |
2.1 储层特征分析 | 第15-21页 |
2.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5-17页 |
2.1.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7-18页 |
2.1.3 孔隙空间类型特征 | 第18-19页 |
2.1.4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 第19-21页 |
2.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1-28页 |
2.2.1 岩性-物性 | 第22-23页 |
2.2.2 岩性-电性 | 第23-25页 |
2.2.3 岩性-含气性 | 第25-26页 |
2.2.4 含气性-电性 | 第26-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储层物性参数计算模型 | 第29-44页 |
3.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29-31页 |
3.2 岩心数据归位 | 第31-32页 |
3.3 泥质含量计算 | 第32-33页 |
3.4 孔隙度建模 | 第33-38页 |
3.4.1 总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3-37页 |
3.4.2 次生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3.5 渗透率计算 | 第38-41页 |
3.5.1 孔隙型地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3.5.2 裂缝型地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3.6 饱和度计算 | 第41-43页 |
3.6.1 岩石a、b、m、n值的确定 | 第41-42页 |
3.6.2 地层水电阻率确定 | 第42页 |
3.6.3 含水饱和度计算 | 第42-43页 |
3.6.4 束缚水饱和度计算 | 第43页 |
3.7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储集空间类型识别 | 第44-52页 |
4.1 常规测井曲线判别法 | 第44-46页 |
4.2 储层比值特征参数法 | 第46-47页 |
4.3 电成像判别法 | 第47-50页 |
4.3.1 天然缝的特征 | 第47-48页 |
4.3.2 诱导缝和孔隙型地层的特征 | 第48-49页 |
4.3.3 储集空间类型的判别 | 第49-50页 |
4.4 偶极声波判别法 | 第50-51页 |
4.5 储集空间类型综合识别评价方法 | 第51页 |
4.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流体性质识别 | 第52-60页 |
5.1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流体 | 第52-54页 |
5.1.1 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交会图分析法 | 第52页 |
5.1.2 中子-密度重叠法 | 第52-54页 |
5.2 核磁分析法 | 第54-55页 |
5.3 岩石力学参数法 | 第55-57页 |
5.4 适用性分析 | 第57-58页 |
5.5 应用效果分析 | 第58-59页 |
5.6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60-68页 |
6.1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确定 | 第60-62页 |
6.1.1 试气投产资料 | 第60-61页 |
6.1.2 核磁共振资料 | 第61-62页 |
6.2 储层解释标准建立 | 第62-64页 |
6.2.1 孔隙型储层解释标准的建立 | 第62-63页 |
6.2.2 裂缝-孔隙型储层解释标准的建立 | 第63-64页 |
6.2.3 裂缝型储层解释标准的建立 | 第64页 |
6.3 解释符合率统计情况 | 第64-67页 |
6.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及认识 | 第68-69页 |
7.1 结论 | 第68页 |
7.2 认识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