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可能的创新与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 第14-16页 |
1. 可能的创新 | 第15页 |
2. 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 第15-16页 |
一、推进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6-21页 |
(一) 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 | 第16-18页 |
(二) 加强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18-21页 |
1. 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需要 | 第18-19页 |
2. 保证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3. 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 第20-21页 |
二、影响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因素 | 第21-28页 |
(一) 过分追求GDP的发展观念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 第21-22页 |
(二) 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导致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 第22-25页 |
1.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2-23页 |
2.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23-24页 |
3. 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4-25页 |
4.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5页 |
(三)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 第25-26页 |
(四) 缺乏科技支撑导致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步伐缓慢 | 第26-27页 |
(五) 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导致生态环境产品提供不足 | 第27-28页 |
三、加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 第28-39页 |
(一) 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政绩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 | 第29页 |
(二)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领导 | 第29-31页 |
1. 理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管理体系,由分散性管理向统筹性管理转变 | 第29-30页 |
2. 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 第30页 |
3. 制定科学的规划 | 第30-31页 |
4. 加快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科技创新与支撑体系 | 第31页 |
(三) 优化政府行为,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四) 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双赢 | 第32-34页 |
1.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化 | 第32-33页 |
2. 逐步实行产业发展生态化,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 | 第33页 |
3. 赋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文化内涵 | 第33-34页 |
4. 进一步落实巩固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果的政策措施 | 第34页 |
(五)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宣传机制与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六) 多措并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效益 | 第35-39页 |
1.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35页 |
2. 大力培育生态产业龙头企业 | 第35-36页 |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36-37页 |
4.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