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我国O型泛亚1系口蹄疫病毒表型差异的分子基础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4页
     ·FMDV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第15-20页
     ·FMDV的内在化作用第20页
     ·热敏感性第20-21页
     ·耐酸性第21页
     ·蚀斑形态差异第21-22页
     ·毒力变异第22-24页
     ·FMDV与DC免疫相关性研究第24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4-26页
     ·我国O型泛亚 1 系FMDV生物学特性鉴定和分子变异研究第24-25页
     ·O型泛亚 1 系FMDV反向遗传学研究第25-26页
第二章 我国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概述第26-38页
 摘要第26页
   ·简介第26页
   ·我国FMD发生的历史(1997 年以前)第26-27页
   ·中国大陆、台湾省和香港地区FMD的流行现状(1997 年至今)第27-28页
     ·O型第27页
     ·Asia 1 型第27-28页
     ·A型第28页
   ·FMDV VP1 基因的分子遗传特性第28-34页
   ·FMDV基因组型内/型间重组分析第34-35页
   ·FMDV VP1 衣壳蛋白表面G-H环正选择分析第35-36页
   ·结语第36-38页
第三章 我国O型泛亚 1 系FMD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与分析第38-48页
 摘要第38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试验毒株、参考毒株与细胞第38-39页
     ·主要试剂第39页
     ·引物第39页
     ·总RNA的提取第39-40页
     ·RT-PCR第40页
     ·目的片段的纯化与序列测定第40页
     ·VP1 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发生树的绘制第40页
     ·同源建模第40页
     ·毒力测定第40-41页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第41页
   ·结果第41-47页
     ·RT-PCR扩增结果第41-42页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第42页
     ·系统发生树第42-43页
     ·衣壳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第43页
     ·TCID50和LD50第43-45页
     ·蚀斑特性第45-47页
   ·讨论第47-48页
第四章 O型泛亚 1 系FMDV VP3 基因嵌合基因工程毒的制备及其表型分析第48-58页
 摘要第48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2页
     ·质粒、毒株与细胞第48-49页
     ·载体第49页
     ·主要试剂第49页
     ·引物第49-50页
     ·FMDV VP3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第50-51页
     ·细胞转染及传代第51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第51页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第51-52页
   ·结果第52-56页
     ·FMDV VP3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第52-53页
     ·细胞转染结果第53-54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第54页
     ·蚀斑形成试验结果第54-55页
     ·蚀斑抑制试验结果第55-56页
   ·讨论第56-58页
第五章 O型泛亚 1 系FMDV VP1 基因嵌合基因工程毒的制备及其表型分析第58-68页
 摘要第58页
   ·材料与方法第58-62页
     ·质粒、毒株与细胞第58-59页
     ·参考序列第59页
     ·主要试剂第59页
     ·引物第59-60页
     ·FMDV VP1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第60页
     ·转染BHK-21 细胞第60-61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第61页
     ·蚀斑形成试验第61页
     ·蚀斑抑制试验第61-62页
   ·结果第62-65页
     ·FMDV VP1 基因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鉴定第62页
     ·FMDV VP1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第62页
     ·BHK-21 细胞转染结果第62-63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第63页
     ·蚀斑形成试验结果第63-64页
     ·蚀斑抑制试验结果第64-65页
   ·讨论第65-68页
第六章 O型泛亚 1 系FMDV VP0 基因嵌合基因工程毒的制备及其表型分析第68-81页
 摘要第68页
   ·材料与方法第68-73页
     ·质粒第68-69页
     ·毒株第69页
     ·细胞第69页
     ·主要试剂第69页
     ·引物第69-70页
     ·FMDV VP0 基因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构建第70-71页
     ·FMDV VP0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第71-72页
     ·共转染第72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第72-73页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第73页
   ·结果第73-79页
     ·FMDV VP0 基因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鉴定第73页
     ·FMDV VP0 基因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第73-74页
     ·共转染结果第74-76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第76页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结果第76-79页
   ·讨论第79-81页
第七章 O型泛亚 1 系FMDV蚀斑形态差异的分子基础研究第81-90页
 摘要第81页
   ·材料与方法第81-84页
     ·质粒第81页
     ·毒株第81-82页
     ·细胞第82页
     ·主要试剂第82页
     ·引物第82页
     ·FMDV VP0 基因点突变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构建第82-84页
     ·共转染第84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第84页
     ·蚀斑形成和抑制试验第84页
   ·结果第84-88页
     ·FMDV VP0 基因点突变嵌合 5'半长cDNA质粒的鉴定第84-85页
     ·FMDV VP0 基因点突变嵌合全长cDNA质粒的鉴定第85页
     ·转染BHK-21 细胞结果第85页
     ·嵌合基因工程毒的鉴定结果第85-87页
     ·蚀斑试验结果第87-88页
   ·讨论第88-90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8页
附录第108-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作者简历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远红光下光敏色素B通过调节COP1和SPA1的核活性来抑制拟南芥光形态建成
下一篇:拟除虫菊酯降解酶基因的克隆及酶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