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环境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抗高温性能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抗冻性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机制砂的发展及混凝土应用研究 | 第13-16页 |
1.4 混凝土的数值模拟模型 | 第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选用及配合比设计 | 第18-27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机制砂的材料性能 | 第18-21页 |
2.2.1 机制砂的筛分结果 | 第18页 |
2.2.2 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和亚甲基蓝MB值 | 第18-20页 |
2.2.3 机制砂的表观密度 | 第20页 |
2.2.4 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 第20-21页 |
2.2.5 含水率 | 第21页 |
2.3 粗骨料的材料性能 | 第21-24页 |
2.3.0 粗骨料的筛分结果 | 第22页 |
2.3.1 粗骨料的含泥量实验 | 第22页 |
2.3.2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 | 第22-23页 |
2.3.3 松散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 第23-24页 |
2.3.4 含水率 | 第24页 |
2.3.5 碎石的压碎指标与针片状颗粒含量 | 第24页 |
2.4 水泥的材料性能 | 第24-25页 |
2.5 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25-26页 |
2.5.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冻融及侵蚀环境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27-41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冻融及侵蚀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3.3 实验现象 | 第28-29页 |
3.4 冻融循环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9-36页 |
3.4.1 相对动弹性模量与质量损失 | 第29-33页 |
3.4.2 抗压强度与冻融次数的关系 | 第33-35页 |
3.4.3 冻融实验的工程折算系数 | 第35-36页 |
3.5 侵蚀环境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36-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高温及侵蚀环境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41-55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高温及侵蚀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4.3 高温后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42-44页 |
4.3.1 高温抗压强度的劣化 | 第42-44页 |
4.3.2 高温后残余强度的计算公式 | 第44页 |
4.4 机制砂混凝土本构关系随温度的变化 | 第44-50页 |
4.4.1 JNM模型的介绍 | 第46-47页 |
4.4.2 在常温下模型的改进与系数求解 | 第47页 |
4.4.3 高温后模型的改进与系数求解 | 第47-48页 |
4.4.4 常温下理论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48-49页 |
4.4.5 高温后理论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第49-50页 |
4.5 侵蚀环境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50-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混凝土劣化过程数值模拟 | 第55-67页 |
5.0 混凝土数值模拟试验的意义 | 第55页 |
5.1 ANSYS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5.2 模型概述 | 第56-60页 |
5.2.1 模型单元选用 | 第56-57页 |
5.2.2 模型前处理 | 第57-58页 |
5.2.3 模型求解设置 | 第58页 |
5.2.4 试件的变形 | 第58-60页 |
5.3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模拟 | 第60-62页 |
5.3.1 冻融循环细观劣化机理 | 第60-61页 |
5.3.2 混凝土的砂浆冻害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 混凝土的高温破坏模拟 | 第62-65页 |
5.4.1 外部环境100℃的温度传导模拟 | 第63-64页 |
5.4.2 外部环境400℃的温度传导模拟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74页 |
一、论文成果 | 第74页 |
二、参与的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