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主体 | 第23-33页 |
2.1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主体的构成 | 第23-27页 |
2.1.1 一次传播的传播主体 | 第23-26页 |
2.1.2 二次传播的传播主体 | 第26-27页 |
2.2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主体的特征 | 第27-29页 |
2.2.1 一次传播主体的专业性 | 第27-28页 |
2.2.2 二次传播主体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2.3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主体的作用 | 第29-33页 |
2.3.1 增强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 | 第30-31页 |
2.3.2 探索“活态文化”的传播方式 | 第31-32页 |
2.3.3 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二次传播” | 第32-33页 |
第3章 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模式 | 第33-43页 |
3.1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类型 | 第33-37页 |
3.1.1 移动终端设备传播模式 | 第33-35页 |
3.1.2 可穿戴设备传播模式 | 第35-36页 |
3.1.3 投影式显示设备传播模式 | 第36-37页 |
3.2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特征 | 第37-40页 |
3.2.1 传播内容的全面性 | 第37-38页 |
3.2.2 传播形式的场景性 | 第38页 |
3.2.3 受众参与的主动性 | 第38-39页 |
3.2.4 信息传播的增值性 | 第39-40页 |
3.3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构建 | 第40-43页 |
3.3.1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40-41页 |
3.3.2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41-43页 |
第4章 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效果 | 第43-57页 |
4.1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效果的内涵 | 第43-46页 |
4.1.1 受众的有效接受程度 | 第43-45页 |
4.1.2 传播者的意图实现程度 | 第45-46页 |
4.2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效果的表现 | 第46-49页 |
4.2.1 受众之间“知识沟”的缩小 | 第46-47页 |
4.2.2 传播者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 第47-48页 |
4.2.3 传播效果由“单向性”变为“双向性” | 第48-49页 |
4.3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效果的评价 | 第49-57页 |
4.3.1 传播效果的评价作用 | 第49-50页 |
4.3.2 传播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50-54页 |
4.3.3 传播效果的评价流程 | 第54-57页 |
第5章 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 第57-71页 |
5.1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队伍建设 | 第57-60页 |
5.1.1 提升技术研发人员的探索创新能力 | 第57-58页 |
5.1.2 加强传播主体的传播媒介使用技能 | 第58-59页 |
5.1.3 培养受众的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素养 | 第59-60页 |
5.2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 | 第60-66页 |
5.2.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第60-63页 |
5.2.2 搭建全方位传播平台 | 第63-65页 |
5.2.3 构建平台内部集成式服务产业链 | 第65-66页 |
5.3 增强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效果 | 第66-71页 |
5.3.1 提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了解与采纳程度 | 第66-68页 |
5.3.2 提高文物工作人员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技能 | 第68-69页 |
5.3.3 完善数字化传播平台的反馈机制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