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1.2 模态识别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 1.3 环境激励下试验模态参数的时域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24-33页 |
| 2.1 白噪声概念及其传输特性 | 第24-25页 |
| 2.2 脉冲响应函数与频响函数 | 第25-26页 |
| 2.3 相关函数 | 第26-28页 |
| 2.4 复模态理论 | 第28-32页 |
| 2.4.1 复模态的概念 | 第28-30页 |
| 2.4.2 复模态的正交性及其归一化 | 第30-31页 |
| 2.4.3 求解振动响应的复模态叠加法 | 第31-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模态参数识别的时域识别方法 | 第33-55页 |
| 3.1 前言 | 第33页 |
| 3.2 时域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33-36页 |
| 3.2.1 随机减量法 | 第33-35页 |
| 3.2.2 自然激励技术法 | 第35-36页 |
| 3.3 ITD法 | 第36-40页 |
| 3.4 复指数法 | 第40-42页 |
| 3.5 特征系统实现法 | 第42-47页 |
| 3.5.1 状态方程 | 第42-44页 |
| 3.5.2 脉冲响应函数与系统最小实现 | 第44-47页 |
| 3.5.3 模态参数识别 | 第47页 |
| 3.6 随机子空间法 | 第47-51页 |
| 3.6.1 动力学状态空间模型 | 第47-50页 |
| 3.6.2 协方差驱动算法 | 第50-51页 |
| 3.7 系统定阶及虚假模态判断 | 第51-53页 |
| 3.7.1 模态置信因子 | 第51-52页 |
| 3.7.2 模态相位共线性 | 第52-53页 |
| 3.7.3 稳定图 | 第53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模态识别方法的数值验证 | 第55-79页 |
| 4.1 前言 | 第55页 |
| 4.2 数值函数模型及验证 | 第55-70页 |
| 4.2.1 ITD识别结果 | 第56-61页 |
| 4.2.2 复指数法识别结果 | 第61-63页 |
| 4.2.3 ERA识别结果 | 第63-65页 |
| 4.2.4 SSI识别结果 | 第65-68页 |
| 4.2.5 各方法综合比较 | 第68-70页 |
| 4.3 简支梁模型及模态识别验证 | 第70-78页 |
| 4.3.1 模型建立及时程分析 | 第70-73页 |
| 4.3.2 三种方法模态识别及结果对比 | 第73-7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环境激励下佛陈扩建桥模态参数识别 | 第79-109页 |
| 5.1 前言 | 第79页 |
| 5.2 工程概况 | 第79-81页 |
| 5.3 佛陈扩建桥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81-90页 |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1-85页 |
| 5.3.2 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85-90页 |
| 5.4 佛陈扩建桥现场实测 | 第90-107页 |
| 5.4.1 测点布置 | 第90页 |
| 5.4.2 实验过程 | 第90-91页 |
| 5.4.3 实测数据初步处理 | 第91-95页 |
| 5.4.4 东西两幅桥模态识别对比分析 | 第95-10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其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