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 | 第8-10页 |
1.2.2 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关于网络舆论暴力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1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1.5.2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1.5.3 综合研究法 | 第13-14页 |
2 新媒体时代与网络舆论的二重性 | 第14-24页 |
2.1 新媒体的出现与新的网络舆论氛围的形成 | 第14-16页 |
2.1.1 新的传播媒体出现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 | 第14-15页 |
2.1.2 新的传播媒体出现影响了网络舆论的思想倾向 | 第15页 |
2.1.3 新的传播媒体出现冲击了网络舆论的文化走向 | 第15-16页 |
2.2 新的网络舆论氛围与网民结构的新变化 | 第16-19页 |
2.3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 第19-21页 |
2.3.1 促进了思想解放,活跃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 第20页 |
2.3.2 突破了话语垄断,提供了决策的多元信息渠道 | 第20页 |
2.3.3 发挥了网络优势,保证了群众监督的社会性 | 第20-21页 |
2.4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消极影响 | 第21-24页 |
2.4.1 极端情绪化言论影响了平等表达言论的网络环境 | 第21-22页 |
2.4.2 各种流言蜚语制约了网络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 | 第22页 |
2.4.3 动辄人肉搜索行为破坏了法治社会的全面构建 | 第22-24页 |
3 网络舆论暴力的特性及形成 | 第24-34页 |
3.1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暴力 | 第24页 |
3.2 网络舆论暴力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3.3 网络舆论暴力的表现形态 | 第25-28页 |
3.3.1 隐私曝光 | 第25-26页 |
3.3.2 恶语相向 | 第26-27页 |
3.3.3 舆论审判 | 第27页 |
3.3.4 “道德”绑架 | 第27-28页 |
3.4 网络舆论暴力实施的主体、对象和介体分析 | 第28-31页 |
3.4.1 实施主体:部分非理性网民 | 第28-29页 |
3.4.2 行为对象:多涉道德事件 | 第29-30页 |
3.4.3 实施介体:网络媒介平台 | 第30-31页 |
3.5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过程 | 第31-34页 |
3.5.1 出现期:舆论暴力萌芽 | 第31-32页 |
3.5.2 存活期:舆论暴力形成 | 第32-33页 |
3.5.3 聚合期:舆论暴力“伤人” | 第33页 |
3.5.4 消散期:暴力影响持续 | 第33-34页 |
4 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4.1 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现象突出 | 第34-36页 |
4.2 改革进入深水区,民众不满情绪积聚 | 第36-37页 |
4.3 错误思潮影响,社会道德出现滑坡 | 第37-39页 |
4.4 网络监管不力,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 第39-40页 |
4.5 网络弊端凸显,消极影响持续发酵 | 第40-42页 |
5 网络舆论暴力的治理对策 | 第42-48页 |
5.1 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 第42-43页 |
5.2 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第43页 |
5.3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 第43-45页 |
5.4 适度网络舆论管控,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 第45-46页 |
5.5 完善网络阵地建设,规范网络舆论空间秩序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