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中国军事论文--军事史(战史、建军史)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论文

苏区军事化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1927-1937)

内容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22页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第11-14页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第14-19页
    三、研究的思路、内容及创新点第19-20页
    四、相关概念与研究时域之界定第20-22页
第一章 从民众运动到民众军事化第22-53页
    一、从民众运动到军事运动第22-32页
        (一) 重视民众运动、看轻军事工作第22-28页
        (二) 强调武装群众,忽视正规军队第28-32页
    二、从“注意军事”到“军事投机”第32-41页
        (一) “军事投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第33-38页
        (二) 中央对“军事投机”争论风波的反思第38-41页
    三、苏区军事化的生成:武力与民众的结合第41-52页
        (一) 苏区军事化结构的生成模式第42-47页
        (二) “红军与赤卫队之武装应该同等重视”第47-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二章 组织形态与苏区军事化的效能第53-104页
    一、逐级递进的军事化结构第53-82页
        (一) 赤卫队第53-62页
        (二) 游击队第62-68页
        (三) 红军第68-82页
    二、相互配合的共同防御体系第82-103页
        (一) 兵源补充第82-86页
        (二) 后勤保障第86-92页
        (三) 作战协同第92-103页
    小结第103-104页
第三章 形态变动与苏区军事化的困境第104-132页
    一、不断滋生的地方主义第104-112页
        (一) “革命下乡”与地方主义的产生第105-107页
        (二) 地方主义的表现及其影响第107-112页
    二、“忍不住”的扩红冲动第112-130页
        (一) “进攻路线”与扩大红军第113-121页
        (二) 从“三位一体”到红军的“裸体跳舞”第121-125页
        (三) 结构失衡的代价:军事与社会的疏离第125-130页
    小结第130-132页
第四章 结构控制与党对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第132-184页
    一、阶级身份、政治意识与兵源构成第132-145页
        (一) “官长工人化”与“士兵农民化”第133-139页
        (二) 官兵共同政治意识的灌输第139-145页
    二、“私军”向“党军”的过渡:士兵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与取消第145-153页
        (一) 士委会的建立及成效第146-149页
        (二) 士委会的实施风险与取消第149-153页
    三、“党的权威”的树立:从党代表制到政治委员制第153-164页
        (一) “党代表既系‘代表党’,则军权皆集中于党矣”第153-156页
        (二) 政治委员:政权和党的双重代表第156-164页
    四、“党不能消失在群众之中”:自上而下军队党组织系统的全面建立第164-174页
        (一) 军队党组织系统的建立第164-168页
        (二) 军队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168-174页
    五、红军与地方党、苏维埃的关系及实践第174-182页
        (一) 红军与游击队、赤卫队的指挥系统第174-177页
        (二) 红军与地方党、苏维埃的组织系统第177-182页
    小结第182-184页
结语第184-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4页
后记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国崛起与军费开支关系的比较研究--以美、苏、中为例
下一篇:东周时期楚国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