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关于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可行性 | 第14-15页 |
1.2.2 关于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机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运用实验经济学研究准公共物品私人自愿提供 | 第16-17页 |
1.2.4 关于运用博弈论分析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 | 第17页 |
1.2.5 关于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0-21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20页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20-21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准公共物品及博弈论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30页 |
2.1 准公共物品的内涵和分类 | 第22-27页 |
2.1.1 准公共物品的内涵 | 第22页 |
2.1.2 根据物品的经典四分法分类 | 第22-24页 |
2.1.3 根据布坎南的物品分类方法分类 | 第24-27页 |
2.2 博弈论理论 | 第27-29页 |
2.2.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2.2.2 博弈的分类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 第30-45页 |
3.1 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30-38页 |
3.1.1 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无效的博弈模型 | 第30-32页 |
3.1.2 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有效的博弈模型 | 第32-34页 |
3.1.3 无效模型向有效模型的转变及现实应用 | 第34-35页 |
3.1.4 对有效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 第35-38页 |
3.2 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38-43页 |
3.2.1 私人与私人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38-41页 |
3.2.2 私人与政府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41-43页 |
3.3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合作博弈分析 | 第45-55页 |
4.1 合作博弈的可行性分析 | 第45-47页 |
4.2 合作博弈的实现条件 | 第47-53页 |
4.2.1 重复博弈 | 第47-49页 |
4.2.2 集团规模为“俱乐部” | 第49-51页 |
4.2.3 引入惩罚激励机制 | 第51-53页 |
4.3 合作博弈的现实应用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准公共物品私人有效提供机制研究 | 第55-64页 |
5.1 准公共物品私人有效提供的主要模式 | 第55-58页 |
5.1.1 私人单独提供 | 第55-56页 |
5.1.2 公私合作提供 | 第56-57页 |
5.1.3 私人联合提供 | 第57页 |
5.1.4 提供模式的转变 | 第57-58页 |
5.2 准公共物品私人有效提供需要的条件 | 第58-59页 |
5.2.1 技术排他 | 第58页 |
5.2.2 产权明晰 | 第58-59页 |
5.3 政府在准公共物品私人有效提供中的作用 | 第59-63页 |
5.3.1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第59页 |
5.3.2 提供制度激励 | 第59-61页 |
5.3.3 完善公私合作相关法律制度 | 第61页 |
5.3.4 促进私人联合提供 | 第61-62页 |
5.3.5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 第62页 |
5.3.6 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 第62-63页 |
5.3.7 其他补充作用 | 第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1、结论 | 第64-65页 |
2、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