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生物组织的电学特性及电生理学微环境 | 第14-16页 |
1.1.1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第14页 |
1.1.2 组织的压电效应 | 第14-16页 |
1.1.3 生物组织的电学微环境 | 第16页 |
1.1.4 电刺激的生物应用 | 第16页 |
1.2 电刺激下的生物学响应 | 第16-20页 |
1.2.1 电刺激的方式 | 第16-17页 |
1.2.2 电刺激下的蛋白行为 | 第17-18页 |
1.2.3 细胞对电刺激的响应 | 第18-20页 |
1.3 电活性聚合物 | 第20-25页 |
1.3.1 导电聚合物 | 第22-24页 |
1.3.2 压电聚合物 | 第24-25页 |
1.3.3 导电压电复合电活性聚合物 | 第25页 |
1.4 电活性聚合物的生物学应用 | 第25-37页 |
1.4.1 导电聚合物的生物学应用 | 第25-30页 |
1.4.2 压电聚合物的生物学应用 | 第30-36页 |
1.4.3 导电压电复合电活性聚合物的生物应用 | 第36-37页 |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基于导电聚合物膜构建的电学微环境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 | 第39-58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0-46页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2.2.3 钛基材预处理 | 第42页 |
2.2.4 基于导电聚吡咯纳米结构膜电学微环境的构建 | 第42页 |
2.2.5 体外矿化 | 第42-43页 |
2.2.6 材料测试表征 | 第43-44页 |
2.2.7 溶血实验 | 第44-45页 |
2.2.8 生物学性能 | 第45-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2.3.1 基于导电聚吡咯纳米结构膜电学微环境的构建 | 第46-50页 |
2.3.2 掺杂剂浓度对聚吡咯纳米结构膜电学微环境的调控及影响 | 第50-51页 |
2.3.3 掺杂剂浓度对聚吡咯纳米结构的调控机理 | 第51-53页 |
2.3.4 掺杂剂浓度对纳米结构聚吡咯膜电学微环境构建的生物学性能影响 | 第53-57页 |
2.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电学微环境的构建及其对蛋白/细菌的调控粘附作用研究 | 第58-71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9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9页 |
3.2.3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电学微环境的构建 | 第59-60页 |
3.2.4 材料测试表征 | 第60页 |
3.2.5 不同状态聚吡咯膜电学微环境的蛋白吸附 | 第60页 |
3.2.6 不同状态聚吡咯膜电学微环境的细菌粘附 | 第60-61页 |
3.2.7 不同状态聚吡咯膜电学微环境的仿生矿化 | 第61页 |
3.2.8 不同状态聚吡咯膜电学微环境的细胞粘附及铺展 | 第61页 |
3.2.9 统计学分析 | 第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3.3.1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微环境的构建与表征 | 第61-63页 |
3.3.2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微环境的理化性质 | 第63-66页 |
3.3.3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微环境蛋白吸附的调控作用 | 第66页 |
3.3.4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微环境细菌粘附的调控作用 | 第66-68页 |
3.3.5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微环境对仿生矿化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6 不同状态导电聚吡咯膜微环境对细胞粘附铺展的影响 | 第69-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基于压电聚合物膜电学微环境的构建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 | 第71-85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71-76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71-73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3页 |
4.2.3 基于压电聚偏氟乙烯膜的电学微环境的构建 | 第73页 |
4.2.4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的极化处理 | 第73-74页 |
4.2.5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的表征 | 第74页 |
4.2.6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的体外矿化 | 第74页 |
4.2.7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的生物学性能 | 第74-76页 |
4.2.8 统计学分析 | 第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4.3.1 基于压电聚偏氟乙烯膜的电学微环境的构建及其表征 | 第76-78页 |
4.3.2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的电学性质 | 第78-80页 |
4.3.3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极化前后表面的体外矿化 | 第80-81页 |
4.3.4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极化前后表面的细胞行为 | 第81-82页 |
4.3.5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极化前后表面细胞的成骨分化表达 | 第82-83页 |
4.3.6 压电聚偏氟乙烯膜极化前后的表面血小板粘附 | 第83-84页 |
4.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电学微环境的构建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 | 第85-99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86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6页 |
5.2.3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的电学微环境的构建 | 第86-87页 |
5.2.4 材料测试表征 | 第87页 |
5.2.5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电学微环境下的体外矿化 | 第87页 |
5.2.6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的电学微环境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87-88页 |
5.2.7 外加载荷对钛表面导电压电复合电活性聚合物表面的细胞行为的影响 | 第88页 |
5.2.8 统计分析 | 第8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7页 |
5.3.1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的电学微环境的构建与表征 | 第88-90页 |
5.3.2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电学微环境的电学性质 | 第90-92页 |
5.3.3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电学微环境下的体外矿化 | 第92-93页 |
5.3.4 基于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构建的电学微环境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93-96页 |
5.3.5 外加载荷对导电压电复合聚合物膜表面细胞行为的影响 | 第96-97页 |
5.4 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论文创新性 | 第101-102页 |
工作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附件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