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铜绿微囊藻对纳米银敏感性的机理解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表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第二章 纳米银对藻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5-31页
    2.1 前言第1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5-19页
        2.2.1 藻种与培养第16-17页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7页
        2.2.3 实验设计第17-18页
        2.2.4 实验方法第18-19页
    2.3 数据分析第19页
    2.4 结果第19-29页
        2.4.1 纳米银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第19-23页
        2.4.2 纳米银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3-27页
        2.4.3 银离子螯合剂对纳米银毒性的影响第27-29页
    2.5 讨论第29-30页
    2.6 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纳米银对藻类抗氧化酶的影响第31-39页
    3.1 前言第3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3.2.1 藻种与培养第32页
        3.2.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第32页
        3.2.3 实验设计第32页
        3.2.4 实验方法第32-34页
    3.3 数据分析第34页
    3.4 结果第34-37页
        3.4.1 纳米银处理对藻类细胞氧化损伤参数的影响第34-35页
        3.4.2 纳米银对藻类抗氧化酶活的影响第35-36页
        3.4.3 纳米银对铜绿微囊藻产生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3.5 讨论第37-38页
    3.6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纳米银对藻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关于VWA结构域包含蛋白的研究第39-53页
    4.1 前言第39-4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0-44页
        4.2.1 藻种与培养第40页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0-41页
        4.2.3 实验设计第41页
        4.2.4 实验方法第41-44页
    4.3 数据分析第44页
    4.4 结果第44-50页
        4.4.1 纳米银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第44-45页
        4.4.2 纳米银对铜绿微囊藻被鉴定蛋白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5-48页
        4.4.3 VWA结构与包含蛋白的功能鉴定第48-50页
    4.5 讨论第50-52页
    4.6 小结第52-53页
结论与创新点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3页
附录1: 本文中使用的PCR引物第63-67页
附录2: 实验相关buffer和其他一些试剂配方第67-69页
附录3: 460 nM浓度纳米银处理铜绿微囊藻96h后MALDI-TOF-MS对2D-DIGE所分离的蛋白点的鉴定结果第69-73页
附录4: 460 nM浓度纳米银处理小球藻96h后MALDI-TOF-MS对2D-DIGE所分离的蛋白点的鉴定结果第73-75页
附录5: 有无IPTG诱导的情况下培养3h后,分别在无外源培养添加、460 nM浓度纳米银暴露、460 nM浓度CuSO_4暴露下培养4h后稀释涂布生成的菌落数和内化的金属离子含量第75-77页
致谢第77-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ASB反应器碳硫氮同步脱除效果研究
下一篇:油田压裂返排废液OCF处理工艺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