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白术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第10-13页 |
1.1.1 立枯病 | 第10页 |
1.1.2 白绢病 | 第10-11页 |
1.1.3 叶斑病 | 第11页 |
1.1.4 斑枯病 | 第11页 |
1.1.5 其他病害 | 第11-12页 |
1.1.6 病害防治 | 第12-13页 |
1.2 铁皮石斛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第13-17页 |
1.2.1 黑斑病 | 第14页 |
1.2.2 炭疽病 | 第14页 |
1.2.3 灰霉病 | 第14页 |
1.2.4 疫病 | 第14-15页 |
1.2.5 茎基部腐烂病 | 第15页 |
1.2.6 其他病害 | 第15-16页 |
1.2.7 病害防治 | 第16-17页 |
1.3 杭白菊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 第17-19页 |
1.3.1 叶枯病 | 第18页 |
1.3.2 其他病害 | 第18-19页 |
1.3.3 病害防治 | 第19页 |
1.4 农药残留及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 第19-21页 |
1.4.1 病害基础性研究薄弱 | 第20页 |
1.4.2 登记农药产品少及质量安全体系滞后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白术3种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初探 | 第22-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1 供试药剂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1.3 病害样品的采集及病原菌分离和培养 | 第23页 |
2.1.4 致病性试验 | 第23页 |
2.1.5 形态特征 | 第23页 |
2.1.6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3-24页 |
2.1.7 叶斑病菌基础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24-25页 |
2.1.8 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 第25页 |
2.1.9 杀菌剂对叶斑病的离体叶片保护效果测定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2.2.1 白术3种病害危害与症状特点 | 第26-27页 |
2.2.2 分离物致病性 | 第27页 |
2.2.3 病原形态特征 | 第27-29页 |
2.2.4 病原分子发育分析 | 第29-31页 |
2.2.5 叶斑病菌基础生物学特性 | 第31-33页 |
2.2.6 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 | 第33-35页 |
2.2.7 杀菌剂对叶斑病的离体叶片保护效果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38页 |
3 铁皮石斛两种叶片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初探 | 第38-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供试药剂 | 第38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1.3 病害样品采集及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38页 |
3.1.4 致病性试验 | 第38-39页 |
3.1.5 形态特征 | 第39页 |
3.1.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9页 |
3.1.7 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 第39页 |
3.1.8 杀菌剂实验室防效测定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2.1 分离物致病性 | 第40-41页 |
3.2.2 病原形态学特征 | 第41-43页 |
3.2.3 病原分子发育分析 | 第43-44页 |
3.2.4 杀菌剂对2种病菌的室内筛选结果 | 第44-46页 |
3.2.5 杀菌剂对两种病害离体叶片保护效果 | 第46-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4 杭白菊叶枯病病原鉴定、抗药性检测及防治初探 | 第49-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供试药剂 | 第49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4.1.3 病害样品的采集及病原菌分离和培养 | 第49页 |
4.1.4 致病性试验 | 第49页 |
4.1.5 形态特征 | 第49-50页 |
4.1.6 分子发育分析 | 第50页 |
4.1.7 多菌灵抗性测定及分子机制分析 | 第50页 |
4.1.8 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 第50页 |
4.1.9 杀菌剂对叶枯病离体叶片保护效果测定 | 第50-51页 |
4.1.10 病原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建立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2.1 分离物的致病性 | 第51页 |
4.2.2 病原形态特征 | 第51-52页 |
4.2.3 病原分子发育分析 | 第52-53页 |
4.2.4 对多菌灵抗性及分子机制 | 第53-55页 |
4.2.5 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 | 第55-56页 |
4.2.6 杀菌剂对叶枯病离体叶片保护效果 | 第56-57页 |
4.2.7 叶枯病原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 | 第57-58页 |
4.3 讨论 | 第58-60页 |
5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