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铝(粘)土矿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2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9-20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2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33页 |
·地层 | 第23-29页 |
·构造 | 第29-31页 |
·岩浆岩 | 第31-32页 |
·矿产 | 第32-33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 | 第33-59页 |
·铝土矿空间分布 | 第33-35页 |
·矿床地质 | 第35-52页 |
·层序组成 | 第35-43页 |
·矿体特征 | 第43-45页 |
·矿体结构 | 第45-49页 |
·矿石特征 | 第49-52页 |
·共生矿产 | 第52页 |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52-59页 |
·铝土矿勘查现状 | 第52-53页 |
·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53-59页 |
4 典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87页 |
·剖面一元素组成 | 第59-66页 |
·常量元素 | 第59-61页 |
·微量元素 | 第61-63页 |
·稀土元素 | 第63-66页 |
·剖面一元素变化 | 第66-68页 |
·常量元素 | 第66-67页 |
·微量元素 | 第67-68页 |
·稀土元素 | 第68页 |
·剖面二元素组成 | 第68-74页 |
·常量元素 | 第68-70页 |
·微量元素 | 第70-72页 |
·稀土元素 | 第72-74页 |
·剖面二元素变化 | 第74-76页 |
·常量元素 | 第74-75页 |
·微量元素 | 第75-76页 |
·稀土元素 | 第76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76-87页 |
·R 型聚类分析 | 第76-77页 |
·Q 型聚类分析 | 第77-87页 |
5 伴生矿产类型与分布 | 第87-108页 |
·分散金属矿产 | 第89-95页 |
·镓 | 第89-91页 |
·钪 | 第91-95页 |
·稀有金属矿产 | 第95-98页 |
·锂 | 第95-96页 |
·铌 | 第96-97页 |
·锆 | 第97-98页 |
·黑色金属矿产 | 第98-101页 |
·铁 | 第98-99页 |
·钛 | 第99-100页 |
·钒 | 第100-101页 |
·有色金属矿产 | 第101-102页 |
·稀土金属矿产 | 第102-105页 |
·能源矿产 | 第105页 |
·非金属矿产 | 第105-108页 |
6 铝土矿开发利用建议 | 第108-119页 |
·山西铝土矿资源 | 第108-112页 |
·铝土矿资源特点 | 第108-109页 |
·可规划的铝土矿资源量 | 第109-112页 |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第112-114页 |
·基础储量比例低 | 第112-113页 |
·勘探深度浅 | 第113页 |
·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 | 第113页 |
·采富弃贫现象突出 | 第113页 |
·缺乏统一规划 | 第113-114页 |
·综合开发利用政策 | 第114-116页 |
·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 第116-119页 |
·加强调控管理力度 | 第116-117页 |
·增加基础资源储量 | 第117-118页 |
·增强资源综合利用 | 第118页 |
·加快科技开发研究 | 第118-119页 |
7 结语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附录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