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的差错控制设计与协议一致性测试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传输协议 | 第12-14页 |
1.2.2 差错控制 | 第14-15页 |
1.2.3 协议一致性测试 | 第15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15-17页 |
2 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 | 第17-27页 |
2.1 工作方式 | 第17-18页 |
2.2 报文格式 | 第18-19页 |
2.3 连接建立 | 第19-20页 |
2.4 数据收发 | 第20-21页 |
2.5 多流传输 | 第21-22页 |
2.6 多路径传输 | 第22页 |
2.7 拥塞控制 | 第22-24页 |
2.7.1 拥塞窗口的增加 | 第23-24页 |
2.7.2 拥塞窗口的减小 | 第24页 |
2.8 连接释放 | 第24-25页 |
2.9 协议优势 | 第25-26页 |
2.10 小结 | 第26-27页 |
3 差错控制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第27-55页 |
3.1 设计原理 | 第27-28页 |
3.2 报文格式 | 第28-30页 |
3.2.1 KEEPALIVE块 | 第28-29页 |
3.2.2 KEEPALIVE ACK块 | 第29-30页 |
3.3 保活测试设计 | 第30-33页 |
3.3.1 保活测试流程 | 第30-32页 |
3.3.2 保活测试设置 | 第32-33页 |
3.4 连接差错检测设计 | 第33页 |
3.5 路径差错检测设计 | 第33-36页 |
3.6 多连接多路径带宽分配设计 | 第36-40页 |
3.6.1 连接的优先级 | 第36-37页 |
3.6.2 路径的可达性估计 | 第37页 |
3.6.3 带宽的剥夺幅度 | 第37-38页 |
3.6.4 带宽的减少 | 第38-39页 |
3.6.5 带宽的增加 | 第39-40页 |
3.7 发送端验证设计 | 第40-42页 |
3.7.1 验证标签的一般处理规则 | 第40-41页 |
3.7.2 验证标签的特殊处理规则 | 第41-42页 |
3.8 处理无匹配连接报文设计 | 第42-44页 |
3.9 差错控制模块实现 | 第44-53页 |
3.9.1 保活测试子模块实现 | 第45-48页 |
3.9.2 连接差错检测子模块实现 | 第48页 |
3.9.3 路径差错检测子模块实现 | 第48-50页 |
3.9.4 多连接多路径带宽分配子模块实现 | 第50-51页 |
3.9.5 发送端验证子模块实现 | 第51-53页 |
3.9.6 处理无匹配连接报文子模块实现 | 第53页 |
3.10 小结 | 第53-55页 |
4 新型互联网传输协议的一致性测试 | 第55-81页 |
4.1 一致性测试流程 | 第55-56页 |
4.2 一致性测试集 | 第56-65页 |
4.2.1 测试集组织结构 | 第57-58页 |
4.2.2 测试集文本描述 | 第58-62页 |
4.2.3 测试集形式化描述 | 第62-65页 |
4.3 一致性测试系统 | 第65-68页 |
4.3.1 测试例管理模块 | 第66-67页 |
4.3.2 测试例解析模块 | 第67页 |
4.3.3 测试执行模块 | 第67页 |
4.3.4 测试结果模块 | 第67-68页 |
4.4 一致性测试环境 | 第68-69页 |
4.5 一致性测试执行 | 第69-72页 |
4.5.1 连接建立的一致性测试 | 第70页 |
4.5.2 数据传输的一致性测试 | 第70-71页 |
4.5.3 拥塞控制的一致性测试 | 第71-72页 |
4.5.4 差错控制的一致性测试 | 第72页 |
4.5.5 连接释放的一致性测试 | 第72页 |
4.6 一致性测试校验 | 第72-79页 |
4.6.1 报文解析工具 | 第73-75页 |
4.6.2 校验过程与结果 | 第75-79页 |
4.7 一致性测试结论 | 第79页 |
4.8 小结 | 第79-8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总结 | 第81页 |
5.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9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