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马槟榔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2 马槟榔的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1.3 马槟榔的生长特性及资源分布 | 第20页 |
1.4 马槟榔人工引种驯化栽培 | 第20-21页 |
1.5 马槟榔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23页 |
1.6 马槟榔的药用价值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天然甜味植物研究进展 | 第25-47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小分子天然非糖类甜味剂 | 第25-41页 |
2.2.1 白紫苏和紫苏葶 | 第25-27页 |
2.2.2 马鞭草科棘皮属和Hernandulcin | 第27-28页 |
2.2.3 甜叶菊和甜菊糖苷 | 第28-29页 |
2.2.4 广西甜茶和甜茶素 | 第29-30页 |
2.2.5 假秦艽和白云参苷 | 第30-31页 |
2.2.6 Baccharis gaudichaudina D C和Gaudichaudioside A | 第31页 |
2.2.7 罗汉果和罗汉果苷V | 第31-32页 |
2.2.8 肉花雪胆和肉花雪胆苷V | 第32-33页 |
2.2.9 相思子和相思子苷 | 第33-34页 |
2.2.10 洋甘草和甘草甜素 | 第34-35页 |
2.2.11 胀果甘草和Apioglycyrrhizin | 第35-36页 |
2.2.12 欧亚多足蕨和欧亚水龙骨甜素 | 第36页 |
2.2.13 绣球花和甜茶内酯 | 第36-37页 |
2.2.14 Smilax glycyphylla Hassk和Glycyphyllin | 第37-38页 |
2.2.15 葡萄柚和柚皮苷 | 第38页 |
2.2.16 青钱柳和青钱柳苷A、I | 第38-39页 |
2.2.17 Engelhardtia chrysolepis Hance和Neoastilbin | 第39-40页 |
2.2.18 土肉桂和反式肉桂醛 | 第40-41页 |
2.2.19 采木和苏木精 | 第41页 |
2.3 甜蛋白类甜味剂 | 第41-47页 |
2.3.1 Thaumatococcus danielli Benth和Thaumatin | 第41-42页 |
2.3.2 Capparis masakai Levl和Mabinlin | 第42-43页 |
2.3.3 Disocoreophyllum cumminsii和Monellin | 第43-44页 |
2.3.4 Curculingo latifoliai和Curculin | 第44页 |
2.3.5 Richardella dulcifica和Miraculin | 第44-45页 |
2.3.6 Pentadiplandra brazzeana Bailkm和Pentadin、Brazzein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马槟榔果仁和种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47-75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3页 |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8-49页 |
3.2.2 植物来源 | 第49页 |
3.2.3 提取分离过程 | 第49-53页 |
3.2.3.1 马槟榔种仁的提取分离过程 | 第49-51页 |
3.2.3.2 马槟榔种皮的提取过程 | 第51-53页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75页 |
3.3.1 试验结果 | 第53-55页 |
3.3.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55-69页 |
3.3.2.1 1-methoxy-3-indoleformic acid(1)的结构解析 | 第55-56页 |
3.3.2.2 Oxazolidine-2-thione(2)的结构解析 | 第56页 |
3.3.2.3 O'-ethyl-1-β-D-arabinofuranosyluracil(3)的结构解析 | 第56-57页 |
3.3.2.4 腺嘌呤核苷(4)的结构解析 | 第57-58页 |
3.3.2.5 阿洛酮糖腺苷(5)的结构解析 | 第58页 |
3.3.2.6 ethyl β-D-fructofuranoside(6)的结构解析 | 第58-59页 |
3.3.2.7 β-D-psicofuranosyluracil(7)的结构解析 | 第59-60页 |
3.3.2.8 尿嘧啶核苷(8)的结构解析 | 第60页 |
3.3.2.9 香兰素(9)的结构解析 | 第60-61页 |
3.3.2.10 4-aminobenzaldehyde(10)的结构解析 | 第61页 |
3.3.2.11 酪氨酸(11)的结构解析 | 第61-62页 |
3.3.2.12 (R)-3-Hydroxy-7-methoxychroman-4-one(12)的结构解析 | 第62页 |
3.3.2.13 Pandanusphenol B(13)的结构解析 | 第62-63页 |
3.3.2.14 对甲氧基苯乙酮(14)的结构解析 | 第63页 |
3.3.2.15 松脂素(15)的结构解析 | 第63-64页 |
3.3.2.16 香草酸(16)的结构解析 | 第64页 |
3.3.2.17 β-Hydroxypropiovanillone(17)的结构解析 | 第64-65页 |
3.3.2.18 酪醇(18)的结构解析 | 第65页 |
3.3.2.19 丁香树脂醇(19)的结构解析 | 第65-66页 |
3.3.2.20 皮树脂醇(20)的结构解析 | 第66-67页 |
3.3.2.21 耳草醇(21)的结构解析 | 第67-68页 |
3.3.2.22 表松脂素(22)的结构解析 | 第68-69页 |
3.3.2.23 对羟基苯乙酮(23)的结构解析 | 第69页 |
3.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 第69-75页 |
第四章 孟仑三宝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75-89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76-77页 |
4.2.2 植物来源 | 第77页 |
4.2.3 提取分离过程 | 第77页 |
4.2.4 抗肿瘤细胞活性体外实验 | 第77-78页 |
4.2.4.1 实验原理 | 第77-78页 |
4.2.4.2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4.2.4.3 实验步骤 | 第78页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78-89页 |
4.3.1 试验结果 | 第78-79页 |
4.3.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79-86页 |
4.3.2.1 Trifiline D(1)的结构解析 | 第79-82页 |
4.3.2.2 Trigonoliimine E(2)的结构解析 | 第82-83页 |
4.3.2.3 Trigonoliimine C(3)的结构解析 | 第83-84页 |
4.3.2.4 Trigoxyphin X(4)的结构解析 | 第84-85页 |
4.3.2.5 Loganin(5)的结构解析 | 第85-86页 |
4.3.3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 第86-87页 |
4.3.4 化合物1-5的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