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

DNA动态逻辑回路与静态结构自组装的生物化学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化学视角下的DNA分子第13-17页
        1.1.1 DNA与纳米工程第13-15页
        1.1.2 DNA的化学合成第15-17页
    1.2 DNA动态逻辑回路第17-24页
        1.2.1 DNA杂交和链置换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基础第17-19页
        1.2.2 DNA链置换反应与动态逻辑回路第19-24页
    1.3 DNA的结构自组装第24-28页
        1.3.1 DNA催化自组装第24-25页
        1.3.2 DNA杂交自组装第25-27页
        1.3.3 DNA结构辅助自组装第27-28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构想第28-30页
第2章 熵驱动信标:一种无酶无发夹核酸放大策略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第30-46页
    2.1 引言第30-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5页
        2.2.1 实验试剂第32-33页
        2.2.2 实验仪器第33页
        2.2.3 实验步骤第33-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5页
        2.3.1 熵驱动信标的构建和热动力学计算第35-37页
        2.3.2 目标DNA引发的零背景信号增强第37-40页
        2.3.3 信标系统的热稳定性第40-41页
        2.3.4 单碱基突变的选择性第41-42页
        2.3.5 链呼吸速率和系统选择性的关系第42-43页
        2.3.6 细胞匀浆监测以及信号触发设计第43-45页
    2.4 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内建DNA反应网络的智能原型细胞的构建与免疫模拟研究第46-68页
    3.1 引言第46-48页
    3.2 实验部分第48-52页
        3.2.1 实验试剂第48-49页
        3.2.2 实验仪器第49页
        3.2.3 实验步骤第49-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67页
        3.3.1 原型细胞中AIRS工作机理的分步阐述第53-54页
        3.3.2 AIRS构建第54-59页
        3.3.3 人工病原体和原型细胞的表征第59-61页
        3.3.4 装载效率第61-63页
        3.3.5 人工病原体侵染和病原体DNA的转运第63-64页
        3.3.6 原型细胞中的AIRS第64-67页
    3.4 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DNA步行者探针用于监测活细胞膜上动态瞬时的分子碰撞第68-90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实验部分第69-76页
        4.2.1 实验试剂第69-70页
        4.2.2 实验仪器第70页
        4.2.3 实验步骤第70-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9页
        4.3.1 DNA探针的表征第76-79页
        4.3.2 DNA探针的运动第79-85页
        4.3.3 通过设计DNA竞争游戏来研究膜脂分子碰撞取的向性第85-86页
        4.3.4 膜脂分子碰撞速率的计算第86-87页
        4.3.5 细胞膜上每种脂分子的有效浓度以及脂分子扩散面积估算第87-88页
        4.3.6 DNA探针用于研究膜蛋白分子的碰撞速率第88-89页
    4.4 小结第89-90页
第5章 树枝状DNA催化自组装复合物用于有效的基因沉默第90-102页
    5.1 引言第90-91页
    5.2 实验部分第91-96页
        5.2.1 实验试剂第91-92页
        5.2.2 实验仪器第92页
        5.2.3 实验步骤第92-9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6-101页
        5.3.1 DNA树枝状复合物的组装与表征第96-98页
        5.3.2 DNA树枝状复合物的细胞选择性第98-99页
        5.3.3 DNA树枝状复合物作为载体的si RNA基因沉默第99-101页
    5.4 小结第101-102页
第6章 金属交联的DNA胶束:球面合成,结构阐明以及细胞内在化研究第102-121页
    6.1 引言第102-104页
    6.2 实验部分第104-110页
        6.2.1 实验试剂第104-105页
        6.2.2 实验仪器第105页
        6.2.3 实验步骤第105-11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0-120页
        6.3.1 铜交联的DNA胶束第110-111页
        6.3.2 银交联的DNA胶束第111-113页
        6.3.3 金交联的DNA胶束第113-115页
        6.3.4 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第115-116页
        6.3.5 金属交联的DNA胶束探针第116-118页
        6.3.6 铜交联的双链DNA胶束第118-120页
    6.4 小结第120-121页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田井站实时监控一体化软件研究
下一篇:拟南芥光响应F-box蛋白FOF2在开花起始调节中的功能与生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