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PEMFCs非铂碳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金属-氮-碳催化剂 | 第13-18页 |
1.2.2 氮-碳催化剂 | 第18页 |
1.3 聚苯胺 | 第18-23页 |
1.3.1 聚苯胺的概述 | 第18页 |
1.3.2 聚苯胺的合成 | 第18页 |
1.3.3 聚苯胺的掺杂、导电与分子结构 | 第18-20页 |
1.3.4 聚苯胺的微纳米结构及形貌 | 第20-23页 |
1.4 论文选题思路及工作内容 | 第23-26页 |
1.4.1 论文选题思路 | 第23-24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6页 |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第26-2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1.3 分析表征设备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3.1 PANI-M前驱体的合成 | 第30页 |
2.3.2 PANI前驱体的合成 | 第30页 |
2.3.3 M-N-C/C-N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2.4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31页 |
2.5 分析表征手段 | 第31-36页 |
2.5.1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3页 |
2.5.3 拉曼光谱 | 第33页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3-34页 |
2.5.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页 |
2.5.6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 | 第34-35页 |
2.5.7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溶剂对M-N-C催化剂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6-72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M-N-C/C-N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69页 |
3.3.1 M-N-C/C-N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8-43页 |
3.3.2 PANI-Fe/PANI前驱体的FTIR表征 | 第43-47页 |
3.3.3 PANI-Fe/PANI前驱体的Raman表征 | 第47-49页 |
3.3.4 PANI-Fe/PANI前驱体的XPS表征 | 第49-55页 |
3.3.5 Fe-N-C/C-N催化剂的XPS表征 | 第55-59页 |
3.3.6 PANI-Fe前驱体的TOF-SIMS表征 | 第59-63页 |
3.3.7 PANI-M/PANI前驱体的XRD表征 | 第63-65页 |
3.3.8 M-N-C/C-N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65-67页 |
3.3.9 PANI-M/PANI前驱体的TEM表征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不同过渡金属盐对M-N-C催化剂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2-86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不同M-N-C催化剂的制备 | 第72-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5页 |
4.3.1 不同M-N-C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73-81页 |
4.3.2 不同PANI-Fe前驱体的FTIR表征 | 第81-83页 |
4.3.3 不同PANI-Fe前驱体的XRD表征 | 第83-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88页 |
5.3 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情况 | 第102-103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