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14页 |
1.1.2 旅游业已成为新形势下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升级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 第14-15页 |
1.1.3 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新要求和发展新趋势 | 第15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3.1 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 | 第20-28页 |
2.1 主要概念的内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20-21页 |
2.1.2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 | 第21-22页 |
2.2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 | 第22-24页 |
2.2.1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内涵概念研究 | 第22-23页 |
2.2.2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2.2.3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影响分析 | 第24页 |
2.3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评价 | 第24-28页 |
2.3.1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 第24-26页 |
2.3.2 国内外研究成果局限性分析 | 第26-27页 |
2.3.3 当前研究的主要困惑与挑战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构建 | 第28-58页 |
3.1 影响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共同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3.1.1 国家政策 | 第28-29页 |
3.1.2 资源条件(景点景区等旅游资源) | 第29页 |
3.1.3 区位条件(含交通条件) | 第29-30页 |
3.1.4 经济基础 | 第30-31页 |
3.1.5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氛围) | 第31页 |
3.1.6 开放程度(全球化和区域化影响) | 第31-32页 |
3.2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型构建 | 第32-50页 |
3.2.1 旅游业的集聚功能与人口城镇化 | 第33-35页 |
3.2.2 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与经济城镇化 | 第35-39页 |
3.2.3 旅游业的空间功能与土地城镇化 | 第39-43页 |
3.2.4 旅游业的社会功能与生活方式城镇化 | 第43-45页 |
3.2.5 旅游业的文化功能与景观城镇化 | 第45-47页 |
3.2.6 旅游业的生态功能与环境城镇化 | 第47-48页 |
3.2.7 旅游业的全域功能与城乡发展一体化 | 第48-50页 |
3.3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生命周期分析 | 第50-53页 |
3.3.1 缓慢增长阶段 | 第50-51页 |
3.3.2 快速增长阶段 | 第51页 |
3.3.3 稳步提升阶段 | 第51-52页 |
3.3.4 小结 | 第52-53页 |
3.4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风险分析 | 第53-58页 |
3.4.1 游客增多、流动人口与季节性雇佣带来社会管理的困难 | 第53-55页 |
3.4.2 旅游业脆弱性、不确定性、周期性伴生的动力不稳定性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 | 第58-80页 |
4.1 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分析 | 第58-68页 |
4.1.1 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演进分析 | 第58-62页 |
4.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政策演进分析 | 第62-65页 |
4.1.3 新常态下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思考 | 第65-68页 |
4.2 对城乡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及应对 | 第68-74页 |
4.2.1 城镇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突出旅游元素 | 第68页 |
4.2.2 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考虑旅游人口折算 | 第68-69页 |
4.2.3 空间布局规划突出旅游设施和旅游用地 | 第69-72页 |
4.2.4 交通布局规划要突出“快旅慢游”特征 | 第72页 |
4.2.5 产业组织规划要突出“融合互促”发展 | 第72-74页 |
4.3 对城乡建设方式与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应对 | 第74-80页 |
4.3.1 面向农村农民的乡村旅游城镇化 | 第74-77页 |
4.3.2 面向本地市民的郊区旅游城镇化 | 第77-78页 |
4.3.3 面向外来游客的老城旅游化改造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及其规划响应实证研究 | 第80-108页 |
5.1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基础条件分析 | 第80-84页 |
5.1.1 旅游资源 | 第80-83页 |
5.1.2 区位交通条件 | 第83页 |
5.1.3 宏观政策 | 第83-84页 |
5.2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现象表征解读 | 第84-93页 |
5.2.1“游客集聚”驱动人口城镇化快速增长 | 第85-86页 |
5.2.2“旅游收入”驱动经济城镇化迅速发展 | 第86-87页 |
5.2.3“旅游用地”驱动土地城镇化加速拓展 | 第87-89页 |
5.2.4“候鸟人”常驻示范效应驱动生活方式城镇化 | 第89-90页 |
5.2.5“文化旅游”融合互动驱动文化和景观城镇化 | 第90-91页 |
5.2.6“旅游开发”过度与无序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 第91-92页 |
5.2.7“旅游经营”提高了村民收入和缩小了城乡差异 | 第92-93页 |
5.3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面临问题剖析 | 第93-94页 |
5.4 巴马县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响应实证 | 第94-108页 |
5.4.1 旅游导向的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 第95-97页 |
5.4.2 旅游导向的城镇产业组织策划 | 第97-101页 |
5.4.3 旅游导向的城镇公共设施配置 | 第101-103页 |
5.4.4 旅游导向的城镇体系优化规划 | 第103-106页 |
5.4.5 旅游导向的交通用地空间布局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6.2 可能的创新 | 第110-11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附件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