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1 中等职业学校 | 第11-12页 |
1.2.2 学业 | 第12页 |
1.2.3 发展性评价 | 第12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发展性评价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2.1 国外发展性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2.2 国内发展性评价研究 | 第16-24页 |
2.2.1 研究文献统计特征 | 第16-18页 |
2.2.2 发展性评价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2.2.3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 第20-22页 |
2.2.4 中职发展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3 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概述 | 第24-29页 |
3.1 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3.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页 |
3.1.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3.1.3 教育人类学 | 第25页 |
3.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5-26页 |
3.2 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 第26-27页 |
3.3 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第27-28页 |
3.3.1 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价值观 | 第27页 |
3.3.2 以多元性为特点的多元主体观 | 第27页 |
3.3.3 以质量结合为途径的多样方法观 | 第27-28页 |
3.4 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 第28-29页 |
3.4.1 整体性原则 | 第28页 |
3.4.2 反馈性原则 | 第28页 |
3.4.3 过程性原则 | 第28页 |
3.4.4 发展性原则 | 第28-29页 |
4 中职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 第29-37页 |
4.1 中职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 第29-32页 |
4.1.1 中职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构成 | 第29-31页 |
4.1.2 体系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4.2 中职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方法与工具 | 第32-37页 |
4.2.1 评价过程 | 第32页 |
4.2.2 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4.2.3 评价工具 | 第34-37页 |
5 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 第37-49页 |
5.1 中职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 第37-43页 |
5.1.1 贯彻中职发展要求,构建三维发展性评价体系 | 第37-38页 |
5.1.2 “立体式”培养目标,促进未来发展 | 第38-39页 |
5.1.3 健全组织章程,分组设计评价方案 | 第39页 |
5.1.4 多元评价主体,“理实一体”化评价 | 第39-40页 |
5.1.5 两大工程体现全面指标评价 | 第40-41页 |
5.1.6 项目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丰富评价方法 | 第41-43页 |
5.2 发展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 第43-47页 |
5.2.1 学科成绩进步 | 第43-44页 |
5.2.2 操作技能提高 | 第44-45页 |
5.2.3 学生可接受度较高 | 第45-47页 |
5.2.4 问题与注意事项 | 第47页 |
5.3 中职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建议 | 第47-49页 |
5.3.1 自上而下的组织制度保障 | 第47页 |
5.3.2 体现专业特色活动设计 | 第47-48页 |
5.3.3 自内而外的评价内容 | 第48页 |
5.3.4 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8页 |
5.3.5 形成反馈的评价圈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中职学校学生发展性评价反馈表(学生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