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新型城镇化概念 | 第17-18页 |
2.2 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模式 | 第18-20页 |
2.2.1 从国家层面分类 | 第18页 |
2.2.2 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适应关系分类 | 第18-19页 |
2.2.3 根据城市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分类 | 第19页 |
2.2.4 根据城市化的规模结构分类 | 第19页 |
2.2.5 根据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类 | 第19页 |
2.2.6 根据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利用方式分类 | 第19页 |
2.2.7 根据城市化的运行和调控方式分类 | 第19-20页 |
2.2.8 根据城市历史和发展条件的不同分类 | 第20页 |
2.2.9 其他 | 第20页 |
2.3 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2.4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2-24页 |
2.4.1 可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 第22页 |
2.4.2 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城镇向现代化发展 | 第22页 |
2.4.3 发挥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 第22-23页 |
2.4.4 有利于保护环境,提升人口素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23-24页 |
3 洪泽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证分析 | 第24-35页 |
3.1 洪泽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 第24-28页 |
3.1.1 洪泽区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3.1.2 洪泽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2 洪泽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评价对比分析 | 第28-32页 |
3.2.1 新型城镇化建设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 | 第28-29页 |
3.2.2 近三年相关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3.2.3 基本结论 | 第30-32页 |
3.3 洪泽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3.1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 第32页 |
3.3.2 新型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建设水平不高 | 第32页 |
3.3.3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类型低端且聚集程度不高 | 第32-35页 |
4 促进洪泽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 第35-45页 |
4.1 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5-38页 |
4.1.1 苏南模式主要特点 | 第35页 |
4.1.2 温州模式主要特点 | 第35-36页 |
4.1.3 珠江模式主要特点 | 第36-37页 |
4.1.4 成都模式主要特点 | 第37页 |
4.1.5 国内代表性发展模式对洪泽区的启示 | 第37-38页 |
4.2 以人为本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38-39页 |
4.2.1 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 第38页 |
4.2.2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 | 第38-39页 |
4.3 科学规划城镇,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第39-40页 |
4.3.1 科学规划城镇组织模式与格局 | 第39页 |
4.3.2 合理规划中心城镇 | 第39-40页 |
4.4 千方百计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 第40-42页 |
4.4.1 打造特色区域经济 | 第40页 |
4.4.2 完善工业产业链条 | 第40-41页 |
4.4.3 发展现代农业 | 第41页 |
4.4.4 发挥开放拉动作用 | 第41-42页 |
4.5 强化环境保护 | 第42-43页 |
4.5.1 加强生态建设 | 第42页 |
4.5.2 增强环保整治 | 第42-43页 |
4.6 提升百姓幸福感 | 第43-45页 |
4.6.1 完善基础设施 | 第43页 |
4.6.2 完善公共管理体制 | 第43-44页 |
4.6.3 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 第44-4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